NO.3104:品读“七色花的故事”
(2022-03-18 11:44:20)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104:品读“七色花的故事”
小时候,听说过这么一个传说:一个人得到一株七色花,这株七色花会满足他的三个愿望。
得到这株七色花是有条件的。就是必须善良,必须是个努力上进的人。其实,每个人都会说自己是个善良的人,都会说自己曾经努力上进过,那么要得到这株七色花就必须更加善良,更加努力上进。
我知道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却相信她是真实的。因为虽然年龄小,虽然经历的事情不多。但是我相信:更善良更努力上进的人,一定会更加容易得偿所愿,即使会遇到一些坎坷挫折。
拥有七色花,却不能最终如愿
这个得到七色花的故事,有多种版本。
很多版本中的主人公,因为想法很多,纠结于三个愿望无法满足最终都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反而是那些欲望很少的人,都常常如愿以偿,过上了成功幸福的生活,拥有了完整幸福的人生。
小时候的我,也曾经想过:如果我是有幸得到这株七色花的主人公,我会怎么选呢?我也会像是那些欲望多多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最终莫衷一是,在眼花缭乱中错失自己更好成长的机遇。
有一种直觉,现实中的我已经得到过这种七色花,就是在自己想法和欲望多多中,种种遇到更好自己的机会流逝了,我必须踏上更好前行的路,用更加善良更加精进勤奋的努力。
那个时候,我喜欢读书,学习成绩还是很好的。我希望从书中获得一种智慧,在得到七色花面临选择的时候,能面对七色花做出正确的回答。
我坚信:编故事的人,一定知道答案。整个故事,就是在启迪人们学会做正确选择。一切好的故事,都与有文字的故事记载有关。我千方百计地阅读一切可以看到的书,希望拥有这种智慧。
其实,看似一个简单的选择,却是需要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智慧加持,如果不是自己天赋中就有这种定力或智慧的话。我是学而知之者,注定我要不畏艰险走一条勇于登攀人生顶峰的路。
后来,我看到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若拥有七十岁人具有的人生智慧,并用这种智慧去指导完善提升人生的种种,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从二十岁,到七十岁,中间是五十年的时光。时光的历练,让一个普通的人拥有了成为一个伟人的智慧,但是岁月不再,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听了这个故事,就像是听那个七色花的故事一样。当我们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可供我们选择的机会却消失了。
悲悯情怀,一以贯之与般若智
近二十年来,我如饥似渴的学习古今中外经典文化,我要寻找供我做正确选择的智慧。在漫长的求学中,我知道悲悯情怀才是最不可或缺的。没有悲悯情怀,什么也不是。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曾经感慨:“虽有周公之才美,使骄且吝,也无所取材。”不骄不吝,是拥有悲悯情怀的钢需。无所取材,不仅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几乎为零,同时也是自己的完整幸福的人生或成功就是建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
孔子总结了他之前三千多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人类文明史,展望了他之后数千百年的人类社会未来之景象,做出了这种惊世骇俗而且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仁人志士认可的警句箴言。
情怀,似乎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无处不在的今天,一切都是可以换算出其中的价值的,即使是一种属于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力量。爱因斯坦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公式,已经从微观粒子学的角度,告诉人们科学支持这种历经时间考验和验证的人文观点。
于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就千方百计保持这种悲悯情怀。“择不处仁,焉得知?”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人,也相信达到并且拥有这种悲悯情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二坦途。如何拥有这种不二坦途呢?就要靠学习,拥有优秀文化支撑,不仅是文本的诵读的,更要有感悟践行并在实践中促进自己身心完善提升的那种。
当很多人,对那些在优秀文化的江河湖海中孜孜以求以为他们想做一个博学者的时候,两千年的孔子就用与弟子谈心的方式,请人们放下这种误会:“我非博学者,一以贯之这也!”学习,是为了用。这好似与考试成绩等没有关系,其实看似有些旁门左道的考试,也应该有这种一以贯之而让命题者或者参试者找到自己的初心并坚守着。
智慧是什么?是知识技能和艺术,是又不是。
君子不器。孔子已经告诫人们,不要自我设限。不管是学识修养,还是做人做事中的其他种种。没有我执设限,没有学习优秀他人方面的设限,才找到自己天赋使命担当的智慧和力量,才找到自己福祉和成功真正所在,这种智慧叫般若更为恰当。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知道如何在七色花面前许愿。当我们每个人在如此朝向美好善良的努力中,七色花随时都恭候在我们身边许愿,只要我们用一切去守护这三个愿望——悲悯情怀、一以贯之和般若智,其实如愿以偿已经在我们自己的心性中如莲花一般朵朵绽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