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3100:在线上教学的日子里

(2022-03-15 21:09:16)
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NO.3100:在线上教学的日子里

生活区大门口,已经是铁将军把门了。公路上街道上就连小区的楼下,都很少有人行走。根据防疫的要求,为了让防疫收到较好效果,本地区全员暂时处于全面静止状态。

生活区里,一些忙起来见不到面的人在小厅里下象棋。疫情中,不得停止前行脚步的教学,让我这个有些小心更多认真死板的老头弄得有些近乎抑郁了。

线上教学就有些吃力,线上教学让我感到不知道往哪里发力了。妻子和我交流我也常常心不在焉,因为我在考虑着线上教学的路子怎么走才更好!

同事援手

“赵老师,网课咱们一人一半吧?”孙老师在确定了周日上网课后与我联系。

“我讲不好,反而有副作用。你一直讲着,越来越好了,学生也都欣赏你的讲解题思路方法过程,还是您辛苦受累吧!我替学生先谢谢您了!”接手地理结业班教学以来,孙老师一直通过钉钉顺便给我教的两个班上讲评课。同学们习惯了孙老师循循善诱的精讲,我也乐于借光,将孙老师的讲课听讲情况做好检查落实。

孙老师刚刚送了一届毕业班,成绩优秀。

虽然孙老师是从语文改行教地理的,但是他善于钻研,将一些典型例题认真钻研,设计了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很多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受益多多。我也从他的精讲中,学到了一些方式方法,粗心的我竟然发现这类问题还可以这么有章法的指导。

孙老师承担了上网课的重任,我就是想着怎么将孙老师的讲课更好落实了。

线下上课的时候,我都有课上的重点内容的检查提问。从提问中,我感受到了孙老师讲课的魅力,也感受到落实的重要性。

最近一周,有一种明确的感觉:应该落实一些重点内容的理解识记。想着课上重点检查抽查的,没想到线上教学开始了。

孙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已经让学生做过了。觉得孙老师讲的内容很重要,但是学生仅仅听了不去做题或理解记忆效果就打折扣了。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将一些需要重点理解识记内容截图,让学生重点理解识记,在背过以后默写相关问题答案,在钉钉上提交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方法,也可以督促学生更好听课,也可以让钉钉课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业水平。

自助发力

没有忘记两年前,第一次在家上网课的情况。那次也是另一位孙老师(我的师傅)帮我,想想五十多岁走过的这几年,都是年轻的同事在他们也很忙很累的情况下,向我伸出援手。

我则尽可能想,将自己的经验教训通过叙事的方式写出来与他们分享,也与同学们分享。

我六年多每日一叙,坚持学写教育教学叙事,就是想自己在精力和能力不济的情况下,通过叙事教育或叙事教学更好发光防热。年轻的时候,我是一个悟性很差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无路可走的时候,非常渴望有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我以启迪。

实际上,我周围有很多优秀教师,但是他们对于自己如何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得那么好说不出很多来,很多教师非常想帮助我,但是他们说很多看似很机智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凭着一种直觉做到的。我挖空心思,却找不到这种直觉,很长时间就像是一个缺乏艺术灵感却一直在努力创作艺术的人一样苦恼。

有些帮助我的教师,也讲过他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小事细节的碎片,我努力尝试着借鉴模仿却终究不得其门而入。

直到我五十岁那年,精力不济加上本来教育教学不得法,我决定放弃了:有一种诉求,就是千方百计离开教育教学一线。也就在这一年,有了延迟退休的风声,很多五十多岁的教师没有了离开文化课教学一线的照顾。我开始绝地反击,希望凭着多年的经验教训拼搏出一条最后十年的教育教学之路。

有着十几年诵读儒释道等经典历程的我,感到这种路子和途径是有的,但是我却不知道怎么变成现实。一个人年龄大了,选择更好成长的途径方式方法窄了。

也就在这种非常尴尬和无奈的日子里,王维审老师和他发起的叙事者团队活动闯入了我的生活。在叙事中,从看似绝望的教育教学现实中,找到一丝希望的光,在看似没有路的地方,找到陪伴学生更好成长的特色之路。

说起来容易:我也喜欢写作,且有一定的文字基础,虽然在叙事方面也就是初中生水平,而且是那种叙事能力不怎么样的初中生。即使我处于成长的低洼地带,却因为王维审老师的引导激励,眺望着教师更好成长的珠穆朗玛峰。

要成长,相信自己,与真正更好成长不是一回事。王老师文字水平高,从年轻时就擅长写作叙事,而且一直坚持教育叙事和叙事德育,我在最初的热情过后,对自己的将来能达到怎么一种状况不是很乐观,叙事团队一些过来人也不看好我——毕竟我已经五十周岁了,虽然别一般叙事者勤奋——每日一叙,但是毕竟底子薄!我那时,唯一感到有底气的就是我的人文经典诵读底蕴。我知道,自己解读这些经典的境界较高,这是唯一比较有优势的,虽然这种优势还是悬在空中不接地气的,这也是我一直没有实现自我突破成长瓶颈的根本。

我需要弥补的内容很多,因此我从优秀教师众多的叙事者群里找了很多成长的榜样。

有悲悯情怀方面的榜样,有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方面的榜样,有擅长借助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榜样,有布局谋篇技巧方面的榜样,有采取更好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榜样,有借鉴经典故事和他人写作、做事的一些小事细节的。

五六年前,我就有一种夙愿:每天给同学布置一个有关地理方面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带着一个小问题,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恶探究中学到了接地气的地理知识。这样想着盼望着,就是因为地理知识常给人一种碎片化的感觉,一个教师经过长期熏染,通过某种人文情怀和一些具体的小事细节理解记住了,但是学生学起来就如同在空中建立楼阁。

那个时候,坚持每日一叙的我,就想实现这样一个愿望:给想我一样年龄,坚持在一线的教师以一种精神文化支柱。一个普通教师给另一个教师的精神文化支柱的最好的形式,就是一种教育教学叙事,一个个让同事感到亲切的小故事,才能感人才能让同事自己主动从中咂摸出滋味来。同样的,我也受到王维审老师指导,可以中讲故事的办法,让学生感悟本学科的精髓,从而让学习成绩优异的或本学科较弱的同学,都从故事中得到一种启发,从而找到这门学科素养更好完善提升的特色之路。

遇到教育教学上的难题或难啃的骨头,我就用叙事的方式方法写下来。从叙事中,挖掘自己的热情潜能,也从叙事中找到更好诵读和做人做事的潜力。这样写着写着,有些教学内容,便因为叙事文字成了一个故事,成了一种可以津津乐道的小事和细节,成了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穿插起来的故事载体,我似乎找到了一丝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一种适合教龄长体力精力不济更好成长路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