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671:不妨给劳动“抹点蜜”
一个民族,为了让孩子从小喜欢读书,就在婴幼儿能够到的书本上抹了蜜。喜欢吮吸手指头的孩子,从小觉得书本是香甜的,自然喜欢翻看了。
为了让孩子们劳动中更好成长 ,我们不妨给劳动“抹点蜜”!
爱劳动吃亏吗
与一位家长朋友聊起来,家长感慨:“我每次到学校,都看到孩子在搬倒垃圾箱倒垃圾!其他同学都欺负他老实不爱说话。”
曾几何时,我也这样看待孩子在学校里或其他场合中的劳动,事后我发现自己错了。
我赶紧提醒这位朋友:“你这样护着他,将来他写作业也嫌累。你怎么办?”
“是啊!现在老师就经常找我,什么作业没有认真写,什么内容没有背过。咱催他又不管用,光打骂也不是办法啊!”
碰到孩子参加劳动,我们要不吝赞美和鼓励。不妨给劳动“抹点蜜”,让孩子觉得劳动是美好和光荣的。这样,孩子在劳动中不仅锻炼了耐心细心,也养成了不怕困难挫折的精神信仰。
我给这位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们区县高考状元班班主任介绍经验。他没有讲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而是讲了他们班做班集体卫生清理活动中的一个细节:
学生拖地前,先摆好拖把,两个人配合把拖把上的水分大致拧干再拖,这样不会弄得到处都是水,拖过的地面很快晾干。别班的学生,都是将座位面和桌面擦一擦完事。这个班的同学,将课桌和座位的每条腿和橙子都擦干净了。走进这个班的教室,不管是门窗还是其他角落,同学们都想办法清理干净了。
在劳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集思广益相互学习,达到了聪明才智和动手实践能力最大优化。他们也将这种较真精神和劳动态度,用到了学习文化知识中。不管是听课、做笔记还是写作业等等,他们都相互比照着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
他们在搞好班集体卫生的同时,也把自身懒惰懈怠和马马虎虎等心灵、思想方面“垃圾”也一起清理了。
这个班的同学不是智商比别人高,而是他们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都在努力朝向更美好,时时处处在别人不注意的小事和细节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高考中文化课成绩遥遥领先也就水到渠成了。那些高考失利的同学,很多都是父母催着学,或者三天打鱼两日晒网,不是盯着别人的优点,而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为自己的懒惰懈怠粗心找理由!
捡拾的是“珍宝”
我还给朋友讲了我自己的故事。
大概十年前,我为了改掉自己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单位上,都“眼里没有活路”(不能主动做事的一种说法)的毛病,我坚持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扔到附近的垃圾箱里。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近十年。曾经数千次的弯腰,捡拾了上万片的废纸和塑料袋。这种弯腰行动,也促进了我更好诵读经典和做人做事。随着每天弯腰行动,我每天坚持背诵五十字以上的文言经典。经过五六年的积累,我捡拾了上万片垃圾,已经背过了五六万字的经典。我告诉学生:“老师随手捡起来的不是垃圾,而是捡拾自己品行中的珍宝!”有时,我在那里随手捡垃圾,同事和学生也参与进来。
听了我讲的故事,朋友对待孩子劳动的观念慢慢开始转变。
一次,朋友主动找我:“赵老师,你看你有什么需要干的,指使孩子去干,也让他锻炼锻炼!”
“好吧,我尽量找机会!现在学校里能让学生帮着干的事情真的不多了。”
后来,我看到朋友的孩子还是一直搬运垃圾箱倒垃圾,干得更加细心认真了。有一次,一个垃圾箱附近有其他同学无意间丢失的垃圾,他也主动收拾好了。其实,老师和家长对待劳动的态度变了,孩子在劳动中的心态也会慢慢变好!
“搬运桶装水”课
有一次,无意中找一个同学扛了一桶桶装水,于是想将“搬运桶装水”作为一个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一下:可以让同学们变得勤快些,也引导激励学生养成爱劳动和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当我真正落实这件事时才发现:一个班里真正能有时间干、愿意干又有力气干的,也就几个人。这些同学扛了桶装水以后,我都会表示诚挚的感谢、表扬和鼓励。在课堂上,这些同学脸上也红光满面,提问或回答问题也格外积极。
我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劳动和助人为乐活动,即使一个人扛不动的,也建议他们两个人来抬。看到力气小的两个同学抬桶装水,那些力气大的就主动一个人去扛。看到这里,我觉得他们慢慢开始觉得劳动是一件共荣的事情,更从中看到自己的热情和潜能。那些力气小的,也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增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能的意识。
其实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唤醒学生更好成长的热情和潜能吗?
不感恩的后果
有些学习不够用功同学的家长,普遍都有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在家里你什么也不用干,家里的事情你什么也不用操心,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实际上,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家里事情什么也不操心的同学,一般都缺乏学习动力和毅力。
有一个家长向我反映:孩子太懒了,袜子也不喜欢,要喝水你不把水端到他跟前他不喝。嘱咐我:你在学校里多费心,多检查督促他些!
我在与这个学生交流中,发现他并没有母亲说得那么懒。他的作业认真工整清楚,看得出来不是用心下力做不到如此。偶尔这个学生也会偷懒不写作业,那是他觉得自己都会了。
我私下与这个家长交流:不要老是把孩子懒挂在嘴上,你说多了。孩子就觉得不懒不行了,如果自己勤快了父母说的话就不真实了。
像如袜子一类的衣物,就让他自己洗。他如果不洗,你看他穿什么。口渴了自己倒水喝,倒是当父母的口渴了可以请他帮着倒杯水喝。这样,你可以得到一个孝顺孩子,还可以少受些累。见我这样给她出主意,孩子母亲脸上乐开了花。
在课堂上,我针对这个学生比较自信的特点,鼓励学生给老师纠错。在综合分析题中,老师稍有不慎就会讲错,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就是对学生一个误导。这个时候,有同学站出来指出老师讲课中的错误,不仅及时帮老师纠错让同学不走弯路,对于纠错的同学也是一种强度很大的能力训练。为了给老师纠错,这个母亲嘴里的“懒”同学,不仅课后努力复习而且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最后以优异的成绩结业。
“捡垃圾”的缘起
其实,上面两个家长都是无意中走进了溺爱的泥沼而无从察觉。记得,十年前我开始随手捡拾地上的垃圾,也来源于一件小事。
那时,我给初一学生上思想品德课。其中一道思想品德题,就是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可是,课堂上我发现同学座位下面的白色的废纸在闪眼,学生就是不主动捡拾。我开始反省自己,自己是不是会主动捡拾呢?问心自问,回答是否定的。我感到了问题所在:我虽然说着要随手捡拾身边的垃圾,但我自身并没有这样的习惯,甚至没有这种自觉意识。
为了给学生做出表率,为了言行一致,我告诉同学:从现在开始,我要学着随手捡起身边的垃圾,我一直坚持这样做,请同学们监督老师。第一次捡拾垃圾,很不习惯。记得第一次在众目睽睽的校园里捡拾一片废纸,整个人脸憋得通红,比搬起一块巨石都要觉得吃力,甚至额头都冒汗了。从那以后,我逐渐变得自然了。捡拾的范围扩大,有同事和同学也偶尔随着我捡拾。
一个承诺履行了十来年了,我发觉自身变了,变得热情和乐于助人了。周围的人似乎也变了,原来找同事同学帮忙人家似乎都爱搭不理的,现在发现同事同学变得都热情了。
原来,学校发新教材和新课本,几百捆书和作业本,都是我一个人在忙活,出了问题都找我。现在是领导同事和同学们在忙活,出了问题,大家想办法一起解决,出错明显少了效率明显高了。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可塑性的。“抹了蜜”的劳动,对每个人都是有吸引力的。慢慢变得热爱且更有智慧地劳动了,人生也会变得更美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