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25: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
(2021-05-08 10:05:0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625: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
“赵老师,你看这个地方应该答‘河套平原’还是‘内蒙古高原’?”细心的陈雪老师,在阅卷的时候通过QQ给我留言。
我没有细想,在制定参考答案时就写了“内蒙古高原”。熟悉了中国地形图后,就会知道这个地方正是河套平原所在地。因为课本上所写、教师所讲:黄土高原位于内蒙古高原南边,图中已经表示出了黄土高原的范围,其北边的地形区由此判定为内蒙古高原是符合逻辑的。
如果一个参考答案,不再支撑这种合理的逻辑思维,那么将让师生教学活动无所适从。
初中地理,涉及一些区域地理的看图分析判断表述,常常用了“一般”“大致”。比如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一月零度等温线重合。既然大致,就不是非常严格而言。学习的时候处于一种“大致”状态,到了考察用“严格”状态,自然不符合考察学生学习水平状态的实际。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地理老师,我寻找了一些类似的状况:比如黄土高原位于秦岭以北,实际上秦岭以北首先是关中平原,这个地方也不算得小,曾经号称为“八百里秦川”。秦岭以南,让学生明确是四川盆地。实际上,秦岭以南,还有一个汉中平原,是刘邦发迹的地方,历史上刘邦之所以在成为皇帝之前称为“汉王”,就是因为他在汉中地区为王。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遇到一些相关的地理问题,我就赶紧弥补自己欠缺的地理知识结构,补充一些相关的人文知识,这也是我所谓的教学相长之一。在这种努力中,我看到了以前没有过的教学路上的风景。
作为一名懂得探究和敬业的种种奇妙美好的教师,可以这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学写叙事教学一直前行着。
作为学生,时间紧学业任务重。一个认真思考和充满热情的发现和探究,一旦被一棒子打死,往往几天几个星期甚至一个学期,都难以焕发热情。热情和潜能的挖掘并朝向美好,是每个人生的人格尊严。这种尊严,就像是早晨玫瑰花瓣上的露珠一样,容易消逝。作为教师,智慧并富有力量的呵护,就成了一种天职或者就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意义全部所在。
很多老师,都知道一个案例:“雪化了是什么?”教师准备的答案是“雪化了是水”。学生回答的是“雪化了是春天!”教师说,这个答案不对,而且根本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很多文化课教学答案,就是这么逼仄,不给学生留下悲悯情怀和思维力拓展的空间。这是文化卷面考试的不足,也是美玉有瑕所在,但是作为教师桎梏于这种窠臼,就是一种自我设限。我们可以给学生扣分,可以说不对,因为我们要尊重约定俗成。但是,我们一定要告诉学生,你其实思路值得称赞,你的自主思考勇于表达令老师和同学敬佩。让学生好好呵护他的悲悯和与之相伴生的智慧力量,更加身心健康走在人生路上。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不仅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引导激励作用,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一些过程性行为,起着监督和评价作用。任何的过于逼仄和关于宽泛的评价,都是对教育的亵渎。对于某个同学而言,这种宽泛和逼仄有着不同的标准。“得失寸心知”,每个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保持自己心灵的天平不偏不倚,这是对教育和学生成长最好最大的守护。一定要让自己保持悲悯情怀的同时,不忘记唤醒学生心中同样美好的情怀和智慧力量。
我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东西德围墙推倒前一天的一个故事:
一个居民,要跨越东西德分界线。在既定的边境法中,守边的士兵对越境者可以开枪。居民越境了,士兵开枪了。枪响后,这个居民的生命结束了。之后,这个士兵被送上了法庭。
法官在判定这个士兵有罪的时候,士兵辩解:“我是在执行命令(或法律)!”
法官:“你执行命令没错,但是你可以选择枪口抬高一厘米或者命中越境者,你选择了后者而不是前者。执行命令无罪,但是你漠视生命有罪!”
士兵低下了头,认罪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