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559:陕北的位置和后备耕地资源的内涵
(2021-03-30 12:27:2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559:陕北的位置和后备耕地资源的内涵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教了二十年了,是不是就没有知识性的问题呢?
非也。
这不,新学期刚开始不久,几个问题就把我撂倒了。那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这就是叙事者的精神和骨气,动手把这些败走麦城的故事写下来,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呢!
陕北在哪里
“赵老师,有个问题我不会。陕北的范围是哪里?”陈老师让我看一个选择题后,我坦言不会。
后来陈老师将自己探究的资料发给我,我稍稍有些了解了三个地区的各自大致位置:关中平原(或地区)、汉中平原(或地区),陕北。它们分别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南部和北部。
在学习探究中,我感触很深:教了近二十年的地理了,竟然没有认真学习探究过这个问题。
喜欢人文地理的我,也探究了关中地区名称的由来,是因为那里有我们熟悉名称的历史上的重要关口。关中地区西部,宝鸡那里,就是古代的凤翔镇,也是古代的陈仓,著名的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源于此。东部有著名的关隘,就是函谷关。孟尝君要逃出秦国,可是秦朝有规定士兵等到鸡叫才会打开关隘的城门。孟尝君的手下,有会学鸡叫的,就模仿鸡的叫声,导致附近的鸡提前叫了起来,守关的将士以为到了开门的时间,就打开城门,孟尝君和门客们乘机逃了出去,成功摆脱了追赶他们的秦人。
再看汉中地区,让喜欢读《史记》曾沉浸在楚汉争霸的历史中的我,不禁看着地图上的关隘,想象着刘邦项羽率领着各自的文臣武将斗智斗勇斗谋略斗境界的风云变化。这个过程中,我任由自己沉浸其中,似乎忘了查阅这些资料本来的目的。
陕北地区,由此一番考察也就更加明确。因此不难得出结论,陕西省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就是陕北。
陕北,不仅有黄帝陵,也有革命圣地延安。古老的华夏首领的寝陵和中华民族红色革命的圣地,都在这里留下了令人高山仰止的所在。
地理所学习探究的所在,不仅与生产生活有关,还与影响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文化有关。
后备耕地资源的内涵
北大荒,面积五六万平方千米(即五六十个淄川区那么大),曾是一块面积大且集中后备土地资源。随着北大荒变成北大仓,随着三江平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这里的后备耕地资源急剧减少。
后备耕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哪里呢?
通过上网搜索,在西北地区。产量低的土地,在科技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可以改造为耕地,就属于后备耕地资源。袁隆平教授,在新疆培植“海水水稻”,即在干旱的盐碱地上种植水稻。
所以说耕地后备资源最多的是西北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较多的是东北地区。
当然,我们还要知道几种比较熟悉的耐旱粮食作物,就是谷子和玉米。谷子的主要产地,是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交界处的黄土高原上,也就不难理解了。谷子,古代的名称为稷。在淄博临淄,即古代稷下学宫的所在地。在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级别且水平最高的学府之一。
谷子主要种植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我们这里就种谷子,不如黄土高原种植普遍而已。小米粥,很多人都爱喝。小米,就是谷子这种农作物果实脱去外壳而成的。
不仅如此,我们的林地发展,在西北地区也是呈现一种良好局势。很多西北地区的荒漠和干旱地带拥有了植被,对于防风沙,改善我国北方乃至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在西北地区的绿化(植树种草),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我们淄博除了一个人民的好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他的主要事迹就是河南兰考县盐碱地上种植了泡桐,促进了当地绿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和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