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2551:佛道儒等乃成长文化之根本所在

(2021-03-25 13:39:19)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2551:佛道儒等乃成长文化之根本所在

NO.2551:佛道儒等乃成长文化之根本所在

一个学生厌学或者学习积极性不高,与人文精神的培植有关。

中华民族优秀成长文化的根,在佛道儒等经典中。

儒道释的杂糅和修行途径

孔子曾经赞扬过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好学者,就是颜回:“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迁怒,不贰过。”

现在很多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其身上的类似颜回的这种人文素养越缺失。

颜回的这种人文精神修养,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的,以至于有了颜回参与的孔子学习团队学风得到了很大改善。学习团队中的精神文化信仰很重要,学生的学习品行良好是根本。

孔子赞叹,孔子的仁德品行境界可以保持三月不变,其他同学也就在三五天或者一月左右。

如何保持一种好的品行呢?

《论语》中没有讲,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关孔子及弟子言行细节管窥一般。

“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应该在这种韶乐中,孔子感受到这种境界的美好。孔子曾经赞叹过“文王操”尽善尽美,曾经赞美声乐艺术是学道的利器。

孔子的“无意勿必勿固勿我”“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上比”“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等,都是孔子已经达到或努力朝向并接近这种仁德境界的真实体现和反应。

仁,就是《道德经》中的“道”,就是佛文化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境界”。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则是朝向并保持仁德的一种修行阶梯。

《道德经》“上善若水”篇,比较形象的论述了这种人文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心善潇,政善治,与善仁,动善时,事善能,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佛文化的精妙与曲径通

宋朝的文人们有过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宋朝时候已经大多体现在寺庙出家的修行人身上了。

一种修行,如同一种技艺一样,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达成。正如毛笔字的书写,古代的书法大家的书法艺术,是无法让现代人超越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以毛笔作为主要书写工具,而且人人竞相钻研学习探究提升。

我们今天好好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修养,不用出家,可以多看一些出家人的修行经验,可以多看一些佛经,结合我们学过的儒道文化,结合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经验,我们就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总结自己人生的经验教训,在前行路上不断学习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

我们看到很多人不通过这种学佛活动,他们身心中有很多佛文化赞叹的闪光点:比如推己及人,比如助人为乐,比如包容心、恻隐心、孝心,乃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都是佛文化所赞叹的种种和方方面面。

我是一个心思细腻却是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熟视无睹的人,我通过诵读《地藏经》,看到了地藏王菩萨的大慈大悲,看到了生活中和书本上有很多类似的先进事迹,都属于地藏王精神文化的一个侧面,甚至包括保护生态环境。看了《楞严经》明白自己的各种灰心丧气和纠结都是以前一些陋习集聚而成,地藏王,教我养成一种做平凡的自己最好的自己,给我呈现了一个可以向临帖一样反复临摹学习的榜样。每次读这本经典,我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在地藏王菩萨的感召下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而且不抛弃不放弃!在学习地藏王菩萨过程中,我发现这种优秀精神文化,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只是我以前关注了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现在学习地藏菩萨开始学着关注他人身上的真善美!

我们的父母,学校里的老师们,还有帮助我们知道我们成长的其他老师们,他们都会鼓励我们多读书学习,读优秀人物的成长故事。读优秀人物成长传记,我们会发现这些优秀人物的成长,都受到了类似佛道儒或圣经伊斯兰经等优秀文化的滋养,这些经典文化,就是促进人们更好成长的精神文化的根。至于我们,这种精神文化的根就是佛道儒等优秀传统文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