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542:优质阅读,助力更好成长
——我的“十本书”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参加工作快37年了,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通过读书增强自己的文化积淀,逐渐更多感受到这个职业的种种美好,或者说是陪伴成长或主动成长的美好,也更多看到人生的真善美和阳光所在。
很长时间,我的人生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又像是一艘没有缆绳的小船,更找到人生优质的栖息地和腾飞的所在。有了优质阅读相伴,我的人拥有了悲悯情怀相伴和智慧抉择,我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希望的光和努力完善提升的所在!
而立之年前的阅读
小学时代,我的课外书,就是两本残缺不全的《上甘岭》、《耕牛》连环画。画面以及情节文字,可以烂熟于心。
小学一至四年级,二十来岁的帅小伙李续发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兼语文、体育、美术教师,人称“活字典”;刚刚恢复高考,很多人都找他写备考范文,然后模仿着准备高考作文。
李老师曾经指着一篇课文《中马友谊井》问我:“你以为中马是什么意思?”我努力思考着说:“就是‘马的中间’的意思吗?”老师没有让我看到他的眼神,也没有解释什么就走了。可以想见老师当时该有多么无奈,要知道我是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小学升初中,我在全公社也是第一名。
三十岁后,我努力弥补着青少年期落下的阅读的短板。我曾经骑着自行,车到几十里路外去向一个陌生的朋友借书;曾经坐车到几百里外的书店去买书;曾经在车站、旅游的途中专注捧读一本心仪的图书;曾经在各种煎熬和困苦不堪中用好书让自己心灵感到慰藉并学着让自己更加强大!
李老师亲自创作并指导我演出的快板,在文艺汇演中获奖,到公社办公大楼的录音室里录音,最后通过全公社有线广播喇叭播出。大年三十,我正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包水饺,听到广播喇叭里传来我说快板的声音,我的那种兴奋至今难忘。
我十八九岁,当上教师后的第一个春节,被村里人邀请参加正月十五办玩活动,我的节目就是说快板。这次活动与少年时的演出结合起来,我感受到民间传统文化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多年以后,我逐渐喜欢上写作,逐渐认识到民间文化才是文学的真正源头。后来读《诗经》,更是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源动力。我读邻县的《博山民间故事集》,很多故事熟悉到能讲出大概。更是敬佩十九世纪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那是将民间传说上升到优秀文学作品的典范。从蒲老的故事中,我读到了“日行一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日行一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李老师业余时间还教我们画人物素描(有田字格辅助的那种),带着我们采蘑菇、采集中药材等,教我们扔手榴弹、组织我们搞登山比赛,教我们学写诗歌(四句顺口溜)等等。五十岁后,参加叙事者共读,我喜欢于永正老师,喜欢他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从于老师身上也看了李老师的影子。看了于永正老师的文章,我更加积极的学写绘画学写教育教学叙事,我知道一个教师多一份才艺可以与学生更好沟通交流,便于更好引导激励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当然更好的引导激励学生,最根本的前提是对学生有一种无私的大爱,这一点和我从2012年开始捧读的《地藏经》《楞严经》有关,让我更好懂得了孔子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更好践行“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上比”。
五十多岁的我常常反思自己童年生活,形成了历经书香浸润的不一样的归因。王维审老师说过,经历怎么样的生活并不重要,如何归因才决定你前行的方向。后来通过阅读《诗经》《论语》《史记》《鲁迅杂文选》《资本论》等,让我更好认识了自己的自私愚昧和怯懦,让我逐渐拥有了让我“日新日新日日新”的知识文化结构支撑!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淄博师范。我身体弱,想通过跑步努力锻炼身体,却导致腿抽筋,结果连走路都困难了。校医诊治后,并不能立即恢复,需要自我坚持按摩才行。我借了关于穴位按摩和针灸的书来看,那时候不太在文化课上用功。课余时间,就到校门口的报刊栏前,看报栏里各种报纸。没有音体美特长,就瞅机会欣赏他人的精彩表演。晚自习后睡觉前的一小段时间,我在小花园里倾听音乐老师的小提琴演奏。课外活动,我看体育班的同学做单双杆体操表演或展示铁砂掌功夫。周末,到图书阅览室看师生们的书画作品展。
这段时间,音体美的种子种在我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却不见得有怎样优异成绩。每每遇到有人说师范毕业样样都行,我都自愧弗如。虽然不出色,但对我以后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却是很有好处的,引导激励同学们参加一些音体美活动,不至于完全是个门外汉。直到四十岁后,我跟着洪传陈氏太极拳传人孙承博老师,学练太极拳近五六年;五十岁后跟随淄川画家高建明老师学习绘画四年临摹了一遍《芥子园画谱》。至于音乐,则是在心灵饥渴中拿古今中外世界名曲反复听,甚至伴着这样的乐曲入眠。
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一切的努力学习和辛勤付出都是值得的,虽然有些成绩我们未必在当下看得见。优质经典诵读,也是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慢慢开始有一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感觉。教育是慢的艺术,优质阅读也是如此!我常常回顾起那些艰涩的文言文经典诵读,有时捧着书读,还有磕磕绊绊,但是有了一种信心和决心,有了一种坚韧不拔金石可镂的努力,一切惊喜都水到渠成地展示在自己面前。实际上,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关键的节点上,我们要沉得住气要站稳脚跟要在看似没有希望的时候不断努力,才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才会有静待花开的自豪!
我的身体,从十五六岁腿抽筋,到十八九岁感冒咳嗽家常便饭。快四十岁的时候,我开始抄读《道德经》。因为这种抄读,经常出现的感冒和口腔溃疡,在我身上几乎断根了。之后十几年,我诵读经典不断,拥有了与陶继新老师一样的体验感悟——诵读经典可以强健身心,有十几年几乎不用打针吃药了。诵读经典,可以让我们更好践行“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参加工作第八年的一次乡镇全体教师会上,校长问:“师范毕业生做教师的,谁在毕业以后还读过名著?不说几个月读一本名著,你平均一年能读一本名著吗?”
这是一个喜欢读写的校长的发问,曾经以喜欢读写自居的我无地自容。一个缺少优质阅读支撑的教师,不管是自身成长还是教育管理学生,都是有缺憾的。即使已经是众人公认的优秀教师,没有优秀文化支撑也不会走得更高更远!
立志要做一个有文化精神支撑的教师,我去请教教我写作课的邢仁杰老师。邢老师爱好数学喜欢钻研,有多项发明专利,是全国优秀小说奖获奖作家。告诉邢老师我的一些情况,他给我推荐了《百年孤独》这本诺奖小说。我从头至尾读完了第一本名著,我被一种精神和文化深深震撼了,读完以后怀着深厚的情感,写下了初中毕业离家到县城师范读书的叙事散文《第一次离家》,后来发表在县级报纸《淄川日报》上。
多年以后,我都不会忘记《百年孤独》给我的启示:一个人不能摒弃了政治文化和宗教派别的成见,不能抱互谅互让相互成就的合作精神和文化,永远不会找到自己真正的未来和出路!
吴非老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激励我坚持用悲悯的情怀和智慧去准备一节课、上好一节课和反思一节课,并让课下的我时时处处有一种身在课堂的感觉,如果学生就在我身边我怎么做,在这种不断反思和通过叙事者团队更好学习中,我逐渐学做最优秀的自己!
不惑之年前的阅读
读了《百年孤独》后,我更加感受到成长中的孤独,渴望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滋养。
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困窘,让我如饥似渴,像屈原那样“上穷碧落下黄泉”一般的求索,我去挑战《离骚》全文背诵。背过《离骚》之后,那种与屈原一样的孤独无助感时刻涌上心头,我努力去寻找更久远的文化源头。
根据一位教研员和一位编辑记者老师的意见建议,我阅读《散文》(海外版),希望走出文化思维的条条框框;阅读《菜根谭》,希望打好自己成长文化的根基,让自己笔下的文字有生命的厚度。
我捧读《圣经》,希望从中得到一种文化助力。虽然《圣经》中的那些箴言,让我感受到异域文化的智慧与美好,却找不到植根于自己心田的所在。
我转入了对于《论语》《道德经》《诗经》《金刚经坛经》等经典文本的抄读。
2005年抄读《道德经》过程中,发现自己身心状态好了许多,纠结没有了,更多的是对经典文化的敬畏,更多感受到人生当下的美好,如何更好懂得感念懂得珍惜,成了我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更多文本解读中的相互矛盾,让我很难走出一种梦魇一般的文化桎梏。
2006年,教了一年多语文的我,改回到教地理,让我又更多课余时间去关注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去抄读《论语》和《道德经》等经典,于此同时我写下了大量的阅读札记。在这之前几年,看电子版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写读书札记或随笔,写豆腐块一般的教育杂谈,成了我一种日常追求。越是发表文章,越是看到我的长处的同时越是更深刻感受到自己精神文化的短板。
不惑之年后,踏上诵读新征程
2007年暑假,我与淄博市近二百名农村骨干教师一起,在淄博师专聆听了当时《山东教育》总编辑《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陶继新老师的报告。暑假培训结束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上,努力补齐自己精神文化的短板。
我对照阅读了中外人文名著:如国外人文经典《十日谈》《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文集》,与《论语》《道德经》、《孟子》《庄子》等进行比较阅读,并完成了《论语》和《道德经》的全文背诵。读《杜威教育文集》结合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选》和《论语》《给教师的建议》、《爱弥儿》等。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东周列国志》、《古文观止》《曾国藩家书》,比照阅读《飘》《复活》《战争与和平》等。
2012年一个暑假,我走进了邻县的山东正觉寺,在那里请到了《地藏经》《楞严经》等十余本佛经以及禅修指导方面的书籍。从那时候起我开始用新浪博客网名“吾言之吾心”,做到表里如一行知合一。很多亲朋好友说我变了,朝着阳光乐观向上向善的方向。我也能够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变化,我非常珍惜,虽然来得有些晚!
知天命之年后行知合一
遇到了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团队,那时我刚刚过了五十周岁。看到了王维审老师的成长故事,端正了我对教师读写的认知,看到了一线教师走出教育人生困境的希望之光。
我把这次幸运的相识相随,看做是教育人生一次浴火后的重生!
叙事者群里,每本共读书都很好。但我还想再强调一下对我影响较大的几本:《给教师的建议》、《脑科学与课堂》、《如何阅读一本书》和《寻找不一样的教育》等。
《给教师的建议》,让我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方位和细节都得到启迪:看到更全面了解学生的方法途径,找到了与学生更好沟通交流的智慧;从言谈语气表情,到教育教学的小事细节,我懂得了如何关注自己,也渐渐明白了怎么更好完善提升。
随着叙事者读《脑科学与课堂》,我反省自己集中精力学习知识文化和相对散漫的根源,学会如何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作为一名教师,我渴望将一些促进学生良好兴趣和注意力形成的方式引入课堂。近五六年来,我在任教的班集体和所处的能自由表达的场合,一直坚持弘扬“自信自律助人”的微故事,希望每个人学习并感受总结自身主动成长的美好,并坚持分享“我读《论语》”音频和视频近七百次,每次近十分钟!有了脑科学的支撑,更好弘扬“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因材施教”、“成人之美”的教育文化理念。
加入叙事者每月共读,总希望让自己的阅读更优质高效。《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走向了有专业水准的阅读,我逐步明确并感受到优质阅读陪伴中生命的日渐美好!
王维审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一书中,列举的事例和现象,不断叩击自己的心扉。王维审老师写了一千多万字的教育叙事,将自己经历过并触动自己的小事细节,都写成了有教育意义的以叙事为主体的文字。反观自己对所经历有感触的很多做熟视无睹状,想到自己把学习写教育叙事作为一种精神信仰,每每感到不安,为了实现人生的自我救赎,唯有努力借助叙事者这个平台,更好进行优质阅读,促进自己更好做事叙事的水平,让自己真正拥有完整幸福的成长!
附十本书目录:
1、 《论语》主编李明阳译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2003年1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一次印刷。
2、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2008年5月重印。
3、 《诗经》于夯译著。书海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第一版,2001年9月第1次印刷。
4、《陶行知教育文集》,胡晓风金成林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5月第一版。2006年11月第6次印刷。
5、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著。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年1月第一版,2016年7月第31次印刷。
6、 《终身成长》美卡罗尔德韦克,楚祎楠译。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年11月第一版,2019年8月第13次印刷。
7、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2017年6月第9次印刷。
8、《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永正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8次印刷。
9、 《脑科学与课堂》美玛利亚哈迪曼著,杨志王培培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第7次印刷。
10、
个人简介:赵成峰,男,56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7年。平生最大爱好就是读书,坚持诵读《论语》《道德经》等优秀经典十几年。追随叙事者,坚持每日学写叙事更好做事,在叙事中找到更完整幸福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