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2540:阅读,心灵中的定海神针

(2021-03-15 17:00:42)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2540:阅读,心灵中的定海神针

NO.2540阅读,心灵中的定海神针

——我的“书择十本”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通过读书增强自己的文化积淀,慢慢感受到这个职业和工作的种种美好。

腹有诗书气自华,几十年的泛读和十几年的经典诵读我深刻感受到了。不仅如此,我觉得有优秀经典读写相伴,我拥有了心灵中的“定海神针”,逐渐为过去的不知如何做和蛮干画上一个句号,开启一段有阅读浸润的美好幸福生活!

而立之年前的阅读

小学时代,我的课外书,除了哥哥姐姐们的课本之外,就是两本残缺不全的《上甘岭》、《耕牛》连环画。画面以及情节文字,可以烂熟于心。

我们的李续发老师,人称“活字典”。恢复高考后,很多人都找他写范文,等参加高考的时候,直接背上就行。

这位老师,曾经指着一篇课文《中马友谊井》问我:“你以为中马是什么意思?”我是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大概老师是想了解一下学情。我努力思考着说:“就是马的中间的意思吗?”老师没有让我看他的眼神,也没有解释什么,就走了。

这段经历是难忘的。后来有了看书读报的机会,我就广泛涉猎,也是有原因的。经过了没有课外书可读的年代,书籍对我而言显得更加珍贵。后来,我曾经骑着自行车到几十里路外去借书向一个陌生的朋友,曾经坐车到几百里外的书店去买书,曾经在车站、旅游的途中,曾经在各种煎熬中,捧读一本书,充实旅途中的空虚,增强着心灵的承受力并让其变得强大。

老师还是倾其所能教我们,教我们朗诵课文,注意声调的轻重缓急,注意读出表情,当时我觉得我们读得接近播音员的标准。参加新年文艺汇演,老师更是亲自给我们编写快板和对口词,我负责说快板,也和另一个同学说对口词。我的快板,在文艺汇演中获奖,结果到公社办公大楼的录音室里录音,最后在全公社有线广播喇叭播出。记得年,大年三十,我正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包水饺,听到广播喇叭里传来我说快板的声音,我震惊了。从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声音,也可以传得很远。

最是书香能致远,我们可以因为文字的润泽拥有诗和远方。后来读到的《脑科学与课堂》,曾经让我反省自己集中精力学习知识文化和相对散漫的根源,学会如何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

李老师不仅教我们朗读,还教我和同学学说快板对口词,业余时间还教我们画人物素描(有田字格辅助的那种),总之他会的对我们将来有用的尽量都交给我们。后来我喜欢于永正老师,喜欢他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也是从于老师身上也看了李老师的影子。后来喜欢《陶行知教育文选》,也是从自身成长经历中感受到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在接受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现在,五十多岁的我常常想到童年的记忆,我在反思自己童年的生活,形成了历经书香浸润的不一样的认知。王维审老师说过,经历怎么样的生活并不重要,如何归因才决定你前行的方向。后来通过阅读《诗经》《论语》《史记》,让我更多了解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的根,也更多了解反思自己生命成长的根本文化,从宇宙人生更加广阔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成长,于是有了一种更好的人生抉择。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了淄博师范。我的身体弱,想通过跑步努力锻炼身体,却导致腿抽筋,结果连走路都困难了。抽筋后,经过校医诊治,并不能立即恢复,校医指导我做自我按摩。我向一位体育老师借了关于穴位按摩和针灸的书来看,同时自学五禽戏健身,让自己首先身体强健起来。我业余时间,就是到校门口的报刊栏里,看报栏里各种各样的报纸。没有音体美特长,就瞅机会欣赏他人的精彩表演。晚自习后,我在小花园里倾听音乐老师的小提琴演奏。课外活动,我看体育班的同学做单双杆体操表演或展示铁砂掌功夫。周末,到图书阅览室看师生们的书画作品展。一两个小时,就在这种沉浸中度过了。这段人生经历,让我后来更容易接受《若石足部按摩》和中里巴人写的《求人不如求己》等医学著作,甚至一度曾经抄读过《黄帝内经》。

参加工作八年以后,在一次全体教师会上,我们校长发问:“师范毕业生,谁在毕业以后,还读过名著?不说几个月读一本名著,你平均一年能读一本名著吗?”这是一个喜欢读写的校长的发问,曾经以喜欢读写自居的我无地自容。

立志要做一个有文化精神支撑的教师,我去请教教我写作课的邢仁杰老师。邢老师爱好数学喜欢钻研,有多项发明专利,是全国优秀小说奖获奖作家。告诉邢老师我的一些情况,他给我推荐了《百年孤独》这本诺奖小说。我从头至尾读完了第一本名著,我被一种精神和文化深深震撼了,读完以后怀着深厚的情感,写下了初中毕业离家到县城师范读书的叙事散文《第一次离家》,后来发表在县级报纸《淄川日报》上。

多年以后,我都不会忘记《百年孤独》给我的启示:一个人不能摒弃了政治文化和宗教派别的成见,不能抱着一种和谐合作互谅互让的包容精神和文化,永远不会找到自己真正的未来和出路!

五十多岁后,读到《终身成长》一书,《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了一种现代文化理念支撑。我坚持叙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吴非老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中的悲悯情怀和探究精神,在我懈怠的时候又引导激励我更好前行。

不惑之年前的阅读

读了《百年孤独》后,我更加感受到成长中的孤独,渴望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滋养。

我用语文课打下的良好基础,背过的诗词曲不下三百首了,还是感到自己就像是一叶不系之舟,又像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

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困窘,让我如饥似渴,像屈原那样“上穷碧落下黄泉”一般的求索,我去挑战《离骚》全文背诵,从《离骚》的文化和文学意境美中去寻找一种解脱。抄读三十多遍以后,我竟然能全文背诵《离骚》。背过《离骚》之后,那种与屈原一样的孤独无助感时刻涌上心头,我努力去寻找更久远的文化源头,去阅读解决我自身问题的文学名著或其他经典。

根据我敬佩的老师的建议,我阅读《散文》(海外版),希望走出文化思维的条条框框;阅读《菜根谭》,希望打好自己成长文化的根基。

我捧读《圣经》,希望从中得到一种文化助力。当我坚持了一年多,却感到无法让《圣经》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成长结合起来。虽然《圣经》中的那些箴言,让我感受到异域文化的智慧与美好,却找不到植根于自己心田的所在。

我转入了对于《论语》《道德经》《诗经》《金刚经坛经》等经典文本的抄读2005年抄读《道德经》过程中,发现自己身心状态好了许多,纠结没有了,更多的是对经典文化的敬畏,更多感受到人生当下的美好,如何更好懂得感念懂得珍惜,成了我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更多文本解读中的相互矛盾,让我感觉就像是走入了“鬼打墙”,很难走出一种梦魇一般的文化桎梏。

2006年,教了一年多语文的我,改回到教地理,让我又更多课余时间去关注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去抄读《论语》和《道德经》等经典,于此同时我写下了大量的阅读札记。于此同时,看电子版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写读书札记或随笔,写豆腐块一般的教育杂谈,成了我一种日常追求。我反复读《三国演义》,并写下了几篇随笔。当然,在迎来不惑之年时,我在名著诵读和人生成长文化解读方面,存在大量的困惑。越是发表文章,越是看到我的长处的同时更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精神文化短板。

不惑之年后,踏上诵读新征程

2007年暑假,我与淄博市近二百名农村骨干教师一起,在淄博师专聆听了当时《山东教育》总编辑《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陶继新老师的报告。

陶继新老师倾情演讲,近二百名教师也被深深震撼了。那个时候,我正在抄读《论语》《道德经》等,陶老师提的最多的几本书就是《论语》《道德经》和《易传》。在那次报告中,陶老师请大家提问。中间我写了一个字条,请陶老师帮忙解答:如何比较评价孔子弟子颜回和子贡?

接下来,陶老师用丰富的学识,讲述了子贡和颜回的故事。没有直接给我答案,我却从陶老师的报告中,找到了答案。颜回对正道直行的感悟和践行能力更高一筹,子贡却在经世致用方面更加善于利益他人和社会。这是一个学与用的问题,颜回和子贡在学用两个方面各领风骚,是不可以也是无法比较短长的。他们都是后世华夏子孙学习的榜样,都从不同方面上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完善与提升。原先诵读经典的困厄,在陶老师事迹的感召下,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暑假培训结束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上,努力补齐自己精神文化的短板。

我对照阅读了中外人文名著:如国外人文经典《十日谈》《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文集》,与《论语》《道德经》、《孟子》《庄子》等进行比较阅读,并完成了《论语》和《道德经》的全文背诵。读《杜威教育文集》结合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选》和《论语》《给教师的建议》、《爱弥儿》等。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东周列国志》、《古文观止》《曾国藩家书》,比照阅读《飘》《复活》《战争与和平》等。

一种来自异域的文化的风,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感受到它们的交融碰撞以及相互影响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我抄读和写读后感的本子有三十多本,累计达一百五十万字,背过了四五万字的文言经典。

即使背过了数万字的经典,在真正解读感悟方面也是粗糙的。听了净空法师等的讲解,感到有进一步学习完善提升的必要。

2012年一个暑假,我走进了邻县的山东正觉寺,在那里请到了《地藏经》《楞严经》等十余本佛经以及禅修指导方面的书籍。我开始抄《楞严经》,捧读《地藏经》,至今已经八年有余。

禅文化是一种精细的教育哲学,从中我看到了自己品行修养中的种种粗糙不堪。于是我开始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开始完善提升自己的情绪念头言行。引导激励学生做的,我首先做到,从那时候起我开始用新浪博客网名“吾言之吾心”,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有了人生正方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了丰厚坚实的古今中外文化支撑,有了佛文化鞭辟入里的阐释,我每天都在寻找着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着努力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的践行。

很多亲朋好友说我变了,朝着阳光乐观向上向善的方向。我也能够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变化,我非常珍惜,虽然来得有些晚!

在刻苦抄读经典的过程中,我夜以继日,吮吸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甘霖,极大滋养着我身心,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朝向并为之努力!因为血稠,因为抄读忘记了周围的光线变暗,过度用眼导致右眼眼底出血而近乎失明。痛定思痛,残酷的现实,让我暂时放下了读书活动,只是坚持着背诵已经背过的篇目,每天都有万字以上的经典背诵。这个时候,每天诵读的就是六万多字的《楞严经》中的一部分。

知天命之年后,一目了然

作为一名五十周岁的教师,每天工作在教学一线,日常工作是艰辛的,加上知识结构老化和精力不济,我感到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教育管理学生,都力不从心,想到还有十年才到退休年龄,感到近乎绝望!

就在我产生严重倦怠感的时刻,我遇到了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团队。看到了王维审老师的成长故事,端正了对教师读写的认知,看到了一线教师走出教育人生困境的希望之光。

参与叙事者共读写,一开始我想自己视力不好,就只是按时提交叙事或读后感就行。因为我有十来年写读后感的经历,虽然我深知自己读后感的弊端,但是我的几篇比较优秀的读后感,还是得到了叙事者团队老师们的好评,有的老师甚至将我的读后感印发给学生作为范文阅读。

受到团队活动激励的我开始买书,并坚持认真阅读。

这个时期的阅读,因为只能用左眼,我自我调侃为“一目了然”,当然还有一种意义,这种阅读既是心灵的栖息更是内心的不断成长。

每天感觉倦怠感袭来,我就捧读其中的几页,就像是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口,让清新的风吹入,曾经的倦怠被教育探究的兴趣取代。

每本书,都很好。特别想再说一下《给教师的建议》《如何阅读一本书》和《觉者系列》等对我影响。

《给教师的建议》,让我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方位和细节都得到启迪:看到更全面了解学生的方法途径,找到了与学生更好沟通交流的智慧;从言谈语气表情,到教育教学的小事细节,我懂得了如何关注自己,也渐渐明白了怎么更好完善提升。

加入叙事者每月,总希望让自己的阅读更优质高效。《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逐步明确并感受到阅读陪伴中生命的日渐美好!

王维审老师的《觉者系列》丛书列举的事例和现象,都在叩击自己的心扉。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看到了我所喜欢的不一样的成长

有了在叙事者群学写叙事这个基础,我开发了富有自身成长特色的学写叙事系列:叙事身心康复,叙事教学,叙事绘画学习,叙事自学英语,叙事做家务等等

前行路上,我看到了更多亲朋好友相伴,看到了更多同事、家长和学生同行。

德不孤,必有邻!

附十本书目录:十本书

1、 《论语》主编李明阳译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2003年1月第一版。

2、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3、 《诗经》于夯译著。书海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第一版。

4、 《陶行知教育文集》,胡晓风金成林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5月第一版。

5、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著。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年1月第一版。

6、 《终身成长》美卡罗尔德韦克,楚祎楠译。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年11月第一版。

7、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8、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永正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9、 《脑科学与课堂》美玛利亚哈迪曼著,杨志王培培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觉者系列》王维审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