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眛不吝,勤俭文农
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不昧不吝”。不昧,就是不昧人钱财,不昧人好名声,不昧自己的良心。不吝,不笑话人不看不起人,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帮助他人。
经常听母亲讲哥哥们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路边捡到镰刀寻主人的故事:
“成”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封山岭道边上,捡到一把镰刀,就在那里喊:“谁丢了镰刀啊!”封山岭紧邻着村庄,来来往往着很多村人。最终,镰刀的主人闻讯赶来拿走了镰刀,自然将哥哥拾金不昧的做法对别人说道。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大哥赵成谦。我们兄弟一辈,起名都是成字辈。我们的小名,都带着一个成字。“成”,常被母亲称其中的一个,当然更多是指大哥。
大哥初中毕业,虽然成绩很好,但是受当时条件限制,无缘继续读书。十五六岁就开始务农,他干活不惜力。生产队里有个社员身体不好,主动提出与大哥一个劳动小组,因为大哥不是整劳力分配的农活相对少些,大哥却可以干一个整劳力的活,大哥可以让体弱的长者减轻些负担。
为了成家立业,大哥农闲时拜李姓师傅(我们的祖父辈也有亲戚关系)学做木工活。从卯榫等基本功入手,大哥用尽心血智慧一丝不苟学习。
累计一个来月的时间,李师傅就说大哥“你出徒了!以后就看你自己发挥和闯荡了。”
木工活,既动大力气,也是一个精密的技术活。从那以后,近五十年的时间,大哥基本将忙农活的业余时间用在钻研并干好木工活上。这个八百人的村子,木工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二十多家,最终坚持并干好大哥是拔了头筹的。木工活竞争激励,客户不仅看价格,更看材质和做工,为了买上相对便宜和材质好的木料,大哥常常起早贪黑赶五集。赶淄川西关大集,大哥大多都是半夜十二点从家里出发,等天明就赶到数十里外的集市上了。大哥经常借着各种机会学习家具新样式、根据客户需求创新。精湛的工艺和诚信经营,赢得用户口口相传,很多人百里外慕名赶来定制家具。
村里的红白喜事和其他应急的事情,大哥没有特殊情况,总是随叫随到。别人称赞大哥,大哥总是说叫谁都会这么做。
做了大半辈子木工活的大哥,已经年过花甲,现在爱上养盆景。
大哥过去做家具,虽然也注重美观更倾向实用;现在养盆景花木,更是一种崇尚大自然的美好分享。现在大哥每日除了管理盆景之外,就是练习王羲之字帖。大哥让我看了祖父留下的老式褡裢上“文农堂”(祖父亲手书写的正楷毛笔字)字号,我分明感觉大哥在承传着祖父没有实现的美好梦想——做个有文化的农民!
祖母经常念叨:缫车响,便有丝;勤扫天井少赶集。
是家中老幺的我,经常在自己睡觉的时候,看到母亲借着一豆灯光缝缝补补,等我一觉醒来,母亲已经去推碾了,或者就在推磨。磨道就在窗户下,很多时候,母亲咚咚的脚步声,比闹钟还更能让我警醒。我立即起床,帮母亲推磨推碾,或者干自己该干的事情。
十八九岁参加教育工作的我,自知脾气不好能力弱,努力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为练毅力,我曾经顶着炎炎烈日在麦场劳作(麦穗脱粒),徒步走六十里路回家。曾用上万小时的业余时间诵经感悟践行古今中外典,跟着老师,学练太极拳、双盘,学练书法绘画,学写教育叙事每日一文,让我人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植根经典历事练心,最近几年,我不断发现并努力去除着形成数十年的陋习。耕耘心田矢志不渝,不也是认真做一个“文农”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