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464:家庭和学校的言传身教
一次测试以后,一个学生找到任课教师说:“老师,这个地方你没有讲!”
老师惊叫:“这个地方,我不仅讲了,而且清楚地记得一共讲了七遍。”
很多家长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家里什么油盐酱醋放在那里、什么衣服被褥放在哪里,哪种工具放在哪里,我常常找不到。
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妻一个人在忙活这些事情。
特别是妻不在家,需要找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常常束手无策。不仅妻有时恼火,就是我自己都觉得自己不怎么样。
像我这样毛手毛脚,参与家务少,长进也就慢。
为了弥补不足,我就坚持写参与家务叙事,每次参加了一种家务,就写一篇家务叙事。我喜欢写作,顺便用我喜欢的这件事情,把握不积极主动参与的事情学会了。
现在学生参与教务劳动的机会少了,这种学习机会也少了,来自生活的教育源头很小甚至枯竭。
每个家长,都有立足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技之长。我们看到子承父业的,但是不多。
就我们观察,这种子承父业,一般是父母在这方面做得的确出类拔萃,另外父母对这个行业的确情有独钟,甚至产生一些社会影响。我们也非常失望得看到,就是这样的人士,也不见得自己的子女子承父业,。
那么,子女从父母家庭生活中,得到的是什么呢?就应该是一种悲悯情怀和创造性智慧和力量了,就应该是与人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品行了。
这种悲悯,首先是作为家长(或教师)不骄不吝的情怀,其次就是创造性的发展自己和引导激励子女(或学生),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比较专业的引导激励
我们分析教师的职业特点,就是拥有让学生更好成长的比较专业的引导和激励,并伴随着和相应的学科知识技能和艺术。
说是比较专业,是比家长专业,比自己原先较差的状态,比那些最优秀的教师总有差距。这是每个教师都有的遗憾,教师的悲悯情怀,支撑着自己不断学习完善提升自己,就是为了让这种遗憾降低到最小的状态。
我参加学生社会实践课。老师教编织,上来先讲了编织文化,让师生都提高了兴趣和积极性。
记得老师讲了一个人在山上遇到了老虎,老虎看到这个人穿着一件蓑衣,与自己见过的人和动物都不一样,所以也非常害怕,就悄悄地溜掉了。我辨不出这个故事的真伪,但是我知道人害怕一半熟悉一半陌生的东西,想想老虎大概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老师接着讲,蓑衣就是古代最早的编织之一,就是人们穿着防雨用得。听了这个故事,我有了一种编织的冲动,于是有了接下来的积极参与。我想象着,自己就是那个披着蓑衣的人,因为这件蓑衣,在危机重重中可以化险为夷。
我受到感动,积极参与了。虽然编织起来很笨拙,但努力向周围同学请教,终于完成了一个蚂蚱的塑料编织。
可是,我作为教师,常常感到遗憾。每天见到学生不能更好学习境界,我每每静下心来,都要挖空心思冥想,这种让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和境界的方式途径。这样想,确实很辛苦很累,但是每每从一次次的努力中,让我想出一些点点滴滴自我完善提升的办法来。从这种让学生更好成长的努力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逐渐完善提升。
很多同学不喜欢做家务,实际上受到一种误导:比如男孩子做家务,是没有出息的。这种文化理念,大概与传统文化中的男耕女织社会文化习俗有关,或者说受到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意识影响。随着现代社会个性化服务趋势的影响,一个不会打理家务的人,也大多不会打理自己的人生。这对一个孩子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制造了一个非常大的障碍。特别是那些连自己的衣服鞋袜都要父母帮助洗的学生,在学习上也是拈轻怕重,最终学习文化知识能力和参与实践劳动能力双双败北。
不管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或学生,在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一定及时清理自己头脑中落后的文化理念,放飞而不是有意无意中桎梏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