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457:如何更好促进“多练”
期末考试进入冲刺阶段,“精讲”“多练”被教师们称为复习教学的法宝。如何更好促进学生“多练”呢?
期末复习中,学生的敏感度和练习能力,都被调整到一个极限状态。这个时候,让学生多练起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的确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
笔者,谈一下自己的具体做法。
教师先“遨游题海”
每个题,都浸透着出题老师的心血。并不是多做题,一定提高学生能力。比如输血,不是一个需要输血的人,任何人的血都可以接受。
教师先漫游题海,有几个作用:
感受到这些训练题的训练目标内容和难易程度。学生做的时候,可以有所选择。基础非常好的同学,可以略过最基础的重复练习;多数掌握不牢固的同学,可以借助这种训练,让学习更加扎实,从而为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现一个“纠结”问题。不要让师生纠缠于此,导致时间精力的浪费。比如一个题,出题者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看图分析即可,明确答案确实没有。这个时候,师生如果执着于弄一个明确答案,则是起不到真正的复习效果。是不是不公布正确答案,就是不认真探究呢?不是的。有些问题,就是让学生思考有个正确的朝向即可。
我向学生讲过“三条腿的鸟获奖”的故事。讲一个同学拿了一张奖状回家,说出得奖原因,父亲感到不可理解。同学解释原因:老师之所以将奖状颁发给他,是因为同学们都回到了鸟有四条腿,他回答三条腿的答案,最接近鸟有两条腿的答案,也就获得了奖状。我们人类永远处于一种更好接近真理的路上,不要因为自己得到的就是真理从而停止前进的脚步。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随意选择一个答案,让学生进行探究,从而激发更好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前面的问题,就涉及学者四失的后两方面的内容:或者看得太容易不再努力,或者看到困难畏葸不前。教师在引导激励学生方面,要做到收放自如:或引导激励,或适可而止;不要盲人骑瞎马地去引导学生。
教师在“陪”练上下功夫
首先,教师要将练的舞台交给学生。主要体现在时间上,充分放开,有自主做题时间。展示上有自主空间,可以让一般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展示,也可以随机让积极参与的同学展示。
遇到问题,注意倾听学生的思路想法,这样可以因势利导,充分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在做题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练的过程。看出学生在审题、看图或表达、描画、分析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点拨。先从各别同学入手,如果面上存在类似情况,可以根据指导个别同学的经验推而广之。
有一种陪伴,是引导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潜能,不是仅仅限于具体知识技能和艺术的把握。或者优秀学生好习惯的一种坚持,比如书写,比如认真读图分析思考表述的习惯,或者学习较弱同学在某一方面的突破,及时表扬同学的优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一种对学生心智成长的积极参与。
当然,教师不能一味表扬。对于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懒惰、缺乏自信、言行上的不良举动,都要旗帜鲜明的批评制止。教师可以直接说出对类似行为的真切感受,不仅仅讲对错,可以分享自己和同学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突破性表现。
关注学生复习课上的文化知识技能收获,更关注学生心态阳光向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追求和努力。虽然有些细微到看不到,甚至学生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我们不能停止对真善美种子的培育播种,不停止任何时候对自己和学生心田的耕耘。每个时刻和空间,都是播种和收获的季节,让一切美好的发生都与我们有关,这是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是我们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则是教师朝向更幸福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