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437:我拿什么对抗悠闲中的消沉
(2021-01-02 19:13:5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437:我拿什么对抗悠闲中的消沉
五十五岁的年龄,常常感到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力不从心。一旦有休息的机会,悠闲就像是一个久饿的人大快朵颐,不再讲究绅士风度,在悠闲中修养生息,更多有在悠闲中消沉。
天赋使命、严酷的现实,与经典诵读和反思等一起,唤醒着我的热情勇气,去面对去担当。
悠闲的时光里,没有人非逼着自己怎么做:比如早早起床,比如按时健身锻炼,比如不但总结经验教训,比如每天多努力一点点的坚持。要努力,就要多一份付出,而且是看不到眼下回报的那一种,也是看不到质的改变,甚至是量的完善提升都微乎其微。
有人说,自己的身体就是从上苍那里借来的修行的工具。只要这个工具,有了必要的保修,有了可以正常运转的能力,我就让它动起来,因为我知道这个机器与其他一些电器一样,一旦开启,即使不正常运转,它的使用寿命也在减少,甚至比正常运转减少得还要快。
我不再觉得仅仅好吃好玩,或者以前孜孜以求的名闻利养等,是一种令人得意的事情,因为那是对更好成长的一种桎梏。每次我着迷或沉浸其中,我都立即叫醒自己,迅速做逃离状。
逃离的方式,我也安排得多姿多彩:比如学习富有表现力和创造精神的绘画,比如具有瑜伽特色的健身运动,比如我喜爱且颇有心得的太极拳运动,比如就有与大师进行心灵绘画的经典诵读,比如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素养的专业名著阅读,比如记录自己成长历程的学写教育教学叙事,比如与各种线上线下团队活动经验教训总结。
比如元旦小长假,我怎么应对呢?
首先是,每天早上的“百万大礼”雷打不动。由于不上班,这种早起虽然延后了些,比如迟后半小时。我依然把自己叫醒,现实双盘着净心,其次是起来在大礼拜运动中诵读万字经典。为了防止过多出汗,我穿得少些之外,就是放慢动作。最后做完“百万大礼”,竟然用了一个半小时。我惊诧这种时间的悄然延长,因为平时上班时,这种运动和诵读的结合一般在四五十分中左右。
其次是读书,除了继续坚持每天读《地藏经》之外,有了更多时间读教育名著。同时阅读的有《完整的成长》《脑科学与课堂》《成为更好的老师》等,这些书平时没有时间好好地读,就是用十来分钟读一两页。现在可以一天内数次捧读,可以去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思考。在《成为更好的老师》一书中,我看到王维审老师写到了寇介芳老师和我。王老师在《人生的紧要处照亮自己》一文中,引用了我曾经写过的话:“写作让我不再纠结于现实中的利益得失,一点点打开了我的精神世界,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好。”
再次是绘画。搁置了一年多的绘画,重新拾起。感谢绘画班老师同学的鼓励,感谢学校元旦绘画展活动的开展,有个团队真好,在自己就要放弃或懈怠的时候,从背后推一把。其实,人生很多时候,都需要推一把。叙事者读写团队,就是我五年来成长的最大推手,还有我周围的亲朋好友,他们在我紧要关头,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表情或者一种召唤和期待,让我抖擞精神重新整装出发。
元旦小长假,我有捡拾起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了其中的“翎毛”类临摹之路。从画鸟嘴开始,到眼睛到额头,到羽毛到胸脯到脚爪。一路画下来,我似乎曾经真的留心过它们。一个沉寂的心灵世界,在一笔笔像样不像样的描画中被唤醒。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中,还有多少沉睡的美好。希望每个追求真善美的亲朋好友,我们相互引导激励,一起对抗悠闲中的消沉,带着每天多努力一点点的坚持,去发现迎接弘扬更美好的自己!
我们努力学习,并非想成为学富五车的人,我们只是更多思考和选择前行方向的权力。我们努力更好工作,不是仅仅为了赚取更多薪金,而是在帮助他人和社会中拥有更多快乐。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是为了获取某个期待中的十足完美,而是为了让我们前行的足迹有更多值得回味的绚烂和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