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2431:践行新课标之柳暗花明

(2020-12-29 16:42:20)
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NO.2431: 践行新课标之柳暗花明

    2011年新课标就确定了,一开始是阅读,再后来是抄背感悟实践向同事学习,最后是变成师生互动的新课程!

形神兼备的临摹课

早在二十年前,那时还没有新课标,我对地理教学感觉轻车熟路了。

新课标出台后,在最初几年时间里总觉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五年前,我遇到了我的地理课教学搭档——孙翠苗老师。

孙老师年轻,有着六年优秀送考经验。我就反复向她请教:整体复习计划、落实方法途径、课堂结构和学生作业和掌握情况的检查等等。我的这个请教是非常系统的,因为我觉得自己对地理教学认知和行为系统出了问题,不是单纯哪个知识系统中的重点难点那么简单。

孙老师非常慷慨热情,一一解答。我听了以后,觉得与自己想得有差别,但是差别不大。我隐隐有种感觉,这不大的差别可能造成教学效果的很大不同。

于是,我提议直接全程听课,这样学习质量有保障。孙老师答应了,我一直坚持听了一个学期,大概有近五十节课。听课的时候,孙老师与我不同的地方,我都认真记录了,每次讲课后又认真反思,极力让自己的课堂也变成孙老师课堂的模样,不仅形式更努力追求神似。

先听一节课,再上一节课。成了我那个学期的模式,这种听课学习模式,让我一遇到什么教学内容,我就会想象孙老师会怎么处理。

说实在的,我毕竟不是孙老师本人,虽然八九不离十,但是差距还是明显的。

自我完善提升觅踪

形似相对容易一些,课堂上的教育机制和灵魂,最是难临摹或复制的。

要让这种好东西,像庄稼一样一茬茬的在自己心田上生长,还需要自己变成一个优秀地理教师的种子。

我像孙老师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之一:没有将自己职业道德和悲悯情怀境界,落实到教育教学小事细节中。

我反复听并完善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就是每次上课前,将要讲的内容提前一周录音,之后抽空听录音,发现语言和逻辑上的不足,修改后再录音,再反复听琢磨修改。每节课前,都要下两三遍这样的功夫。这种正式讲课前的反复试讲,不仅达到了语言逻辑上的严谨,而且将知识结构的前后联系整理得更加清晰了。每节课,都像是要发表的文章一样,反复修改,从结构内容到文字的灵动深入人心。我把每节课,都当成自己的人生品牌来做。本来我就是担任两个班的地理课,这样以来我的讲课量达到了四个班甚至更多。

反复叙事自己的课。上课前,我要写个教学思路:将自己要讲的重点难点,用叙事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写得过程,发现自己表达或思维不够严谨的地方,及时整改。课后,我会写教学札记,把课堂中的亮点和尴尬写出来。亮点继续推进,形成正面的光晕效应;尴尬的地方,我想出解决办法——或者语言表达完善提升,或者教学任务调整,或者思想情感基调的重新调适。有时,我有了一个课题,拿不准怎么设计教学。就写出一个思路,找几个学习骨干试一试。一试,优点长处出来了,不足也暴露了。于是重新梳理和调整备课思路,如此再三,针对某个问题设计的课程就在课堂上自然生成了。每次成功前中后的经历,都成了我教育教学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我都通过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了。有了这些第一手资料,我对于自我认知定位、自主研发师本课程有了更好的探索前行。

从研究地理中考题中,找到地理教学的魂。这种研究分为纵横向两种:纵向研究,本地市近八年来的中考题,研究那些不放弃的考察点,研究与热点焦点相关的考点,从而确定备考大致方向。横向研究,就是比较各省地市考题,看某个地区都从哪几个角度方面进行考察,从而确定某个地区或国家要考会考什么。这种准备,不会万无一失。因为命题老师也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所以他会极力避开教师猜题内容。这种猜题,提高教师对考试题把握度,从而带动学生学练中有了非常明确的方向——明确了学科学习、复习中那些规律性的东西最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