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410:成长的感觉
(2020-12-20 18:58:0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410:成长的感觉
看了《完整的成长》一书,我心中有些共鸣,就是成长确实伴随着一些真切的感觉。有了这些感觉,我有了一种关于成长的生命文化支撑。
动脑筋的成长
我是一个不善于做事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做事不动脑子。
记得学校要油漆墙壁,为了不将油漆滴落到地上,我在下面垫了一张旧报纸。这样一来,我油漆的时候少了一份担心,更加从容熟练了。
记得校长正好从那里路过,顺口说了一句:“这就是做事动脑筋了!”这是,我得到的稍有的赞许,深深的植根在我的记忆里了。那一刻,我还有一份快感伴随着,原来动脑筋是让自己做得更好,收获更多成长的快乐。
有成就感的成长
图书室的镜框,因为少了一个钉子支撑歪下来了一块。我走在校园里,偶遇一个钢钉躺在地上。我把钢钉捡起来,想正好可以帮助固定好镜框。办公室里没有锤子,我想到办公室外的空地上有块砖头,就去捡来,用这块砖头当作锤子将镜框固定好了。看着固定好的镜框,心里竟然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关心他人的成长
还有一次,就是日光灯不亮了。我以为是日光灯管出了问题,就换上正常的日光灯管,结果发现还是不亮,于是确定为日光灯罩或线路出现了问题。帮着维修的孙经理来了,确定是日光灯罩里的线路出问题了,我明白自己的判断对了百分之五十,感到自己成长了。成长在于主动想办法,不是仅仅汇报灯管不亮了。
知道孙经理要来维修,我正好有课不在。想到需要在高处作业,就留下纸条:“孙经理好,我第三节课有课。你若来修线路,一定注意安全!”可能孙经理会自己小心,但是我的这句留言应该也是一种温暖。
孙经理比我大两岁,体质比我好。也是快六十的人了,所以我特别嘱咐。就是年轻人也要注意,毕竟不管干什么安全都应该是第一位。
日积月累的成长
记得教过的一个学生,给我介绍自己的经验:“第一年走向社会,他不知道怎么干。就多问,多看别人怎么干。第二年,就知道怎么干了,就想着怎么干会更好,也就有了经验了。”
教育教学或者生活学习,不像是做某件事情那么简单,但也是有无数与人与做事有关的细节联系起来的。我怎么才能更好总结经验成长呢?
一级一级的学生毕业了,我却不知道哪些是该总结的经验教训,总觉得挂一漏万,也就没有真正的总结。偶有有的年终总结或者什么其他需要上交的材料,上面多是一些自己也感觉没有多大意义的文字。
直到2016年1月25日,遇到叙事者,了解了王维审老师的成长故事,我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和挑战。捡拾起了曾经放弃了读写,用学写教育教学叙事的方式让她浴火重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教育还是教学的经验,真正要变成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是因为这种不容易,需要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需要学习优秀他人提升自己叙事和做事的水平。
一篇篇学写教育教学叙事中坚持下来,我拥有了每一一篇近五年的坚持。回想走过的道路,我感到了日积月累中成长的感觉。
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一个专题的重点难点突破,某个问题的认知、灵活应用的升华,师生相互引导激励的生成,与人沟通交流中的相互尊重和欣赏,某个具体活动任务中的点滴成长心得,有学习和锻炼身体的切身感受等等,一个个细节被叙事的过程,就是认真反思梳理和升华的过程。与此同时的,我把做事的过程,当成为叙事写作的活动实践,当成一种遇到更美好教育的殷切期待和努力!
融入文化长河的成长
在成长的种种感觉中,与之相伴的,还有那些历经数千年风雨的经典文化。
每次诵读中,我就像是融入了源远流长的成长文化的长河。当我在懈怠和停滞不前的时候,《楞严经》和《地藏经》就让我警醒,给我指明前行的方向,给我自我完善提升的智慧和力量。有了这些经典文化的支撑,我就像是融入了一股成长的洪流,被裹挟着,不忘初心,朝着祖祖辈辈努力的终极目标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