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343:我说教材教辅美玉有“瑕”
——对“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教材、教辅内容的质疑
我仔细疏通了教材,对相配套的教辅《同步练习册》也一一作了一遍。感觉教材教辅配合的比较贴切,教辅以大量的基础题和能力提升题,实现了对学生的梯级练习提升。
但美玉有瑕,特指出来就教于同仁。
质疑之一
首先是对可再生资源这个概念的表述,课本中是这样表述的“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课本第66页第二自然段中)首先阳光这种自然资源属于其中哪一项呢?仔细研读,就应该属于可以循环使用。这种循环使用怎么理解呢?一天中的有少到多再到少,一年中的周期性变化,白天黑夜的周期性循环。这样似乎可以说过去,实际上还有一些能源比如地热能,就没法这样解释了。地热能,怎么循环呢?就无法解释了,教师们给学生的解释都是可以长期使用的,比如地热、阳光等自然资源,只要有地球太阳等,就存在,周期可以达到数十亿年。
质疑之二
课本论述了对两种不同类型资源的理念:“对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而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更应当珍惜和节约使用。”(课本第67页文字)这种表述,看似没有问题。随着接下来的学习,我们便会觉得这种表述,实在是一种让人产生误会的解读。
更有教辅提供的练习题中,直接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照着课本原文填空。这种设计,应该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最终给人的结果,就是可再生资源不需要珍惜和节约使用。当学到水资源一节内容时,课本中又有明确表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课本第76页)这里面,对土地资源用了前文中对非可再生资源的“珍惜”,将对可再生资源的表述“利用合理”换成了“合理利用”。这种文字上的互换,可以理解为不管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都要合理利用,都要珍惜,都要节约。“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第83页)同样的这样的问题,也要学生填空,显然就是加强印象的意思。如果说作为国策,让学生记住没有问题,但是先后表述的不一致,记住这样的原话,又有什么真正的教育意义呢?除了让师生感到莫衷一是或者产生一些理解上的困惑之外,没有别的更好作用了。
质疑之三
作为一种比较专业化的论述,大可以更加严谨一些,不要在措辞上弄得眼花缭乱。“土地资源”一节内容中,对于难以利用土地具体包括哪些土地,分别在第72页最后一自然段和74页第一自然段有表述。前者表述为,“……而荒漠、石山、永久积雪等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者表述为,“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通常难以利用土地……”百度中,关于荒漠的解释是这样的:“荒漠是干旱区大型地貌的组合,有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如果说百度中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荒漠就包含了“沙漠、戈壁、石山和高寒荒漠”等,课本72页上的表述“荒漠、石山”显然有逻辑上的错误。
出现过多术语,给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我事先查阅了戈壁的意思,结果课堂上有学生问“老师戈壁是什么意思?”,我立即给学生解释“是有砾石遍地的坚硬的土地”。
而作为教辅的《同步练习册》在69页出的“教材新知初探”题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常难以利用的土地:包括(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