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06:钓杆、背影与“有点困”
(2020-11-05 08:48:2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306: 钓杆、背影与“有点困”
一堂午自习,我精心准备:身心准备,锻炼身体诵读经典强健心灵。
有了课前助教和作业助教,秩序明显好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还是有点长。虽然同学们不会午休,但是要在午自习上课,却容易犯困。于是,有同学们课前积极准备,看书彼此指导着,是孙懿萱和王俊颖吗?我记不住了。很多类似的同学,主动的看书看图,或者做题或者思考,让我有了一种久违的感动。
张成梁同学,一次次帮我解决课件使用中的问题,还有丁俊超也积极参与,使我心存感激。
还有负责记录的同学王梓鹏、张福成和仇钰筎等,默默付出。有时我想,有人说教师做的是根的事业或者说是做绿叶,哪些精进向上的同学何尝不是如此。正是这些同学,带动已经觉醒或尚未觉醒的同学,好的课程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不完美,甚至有这样那样明显的不足或缺点,但是在这个活动中,彼此扬长避短相互督促引导激励互助,好的课程就这样诞生了。课程之所以好,在于他更好引导激励和陪伴着师生的成长。
好的课程,不是没有瑕疵。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促使师生永远在前行的路上,探索着努力着。
实心球冠军刘骏正,似乎早就对此课不感冒,拿着一本课外书放在课本后面。我见怪不怪,自己也曾有类似的行为,他在用行为向我诉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习惯。他需要看到其他同学都积极努力了,他才会积极行动起来。就像是在实心球运动场上,他上主演,别人是看客。在文化课地理学习中,他要做看客,让那些善于学喜欢学的人做主演。这个应该不过分,如果反过来,每个人都感到难受。所以我并没有要求他一定如何,就像是运动场上,不一定要强求观众席上的人参与一样。虽然说,贵在参与是运动精神的体现,需要一种文化制度氛围的营造。此刻,班级教学活动中,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文化凝聚力。
每个生命个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里都蕴含着意志和精神,《完整的成长》一书中的这句话,激励着我去寻觅地理课教学中这种精神的栖息地,去做这种精神意志优秀文化的引领者。
以课件的形式,进行教学,比较直观避免了学生看书看图与听讲的不同步。各种自然灾害,它们的各种景观图,直接刺激师生的眼球,相关的地理术语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掌握。同时涉及以前学过的省级图和地形气候等知识,也是一种温故知新或者说是知新温故。
“内流河,就是不向‘外’流淌的河流;外流河,就是向‘外’流淌的河流。”贾天瑜的一句话,让我感到是一个学生的唐突。唐突的话中也有道理,只是我与其他同学都没有明白其中真正借鉴的内涵。事后,我想到两个常用词语:内陆和海外。一般传统意义上,将陆地称为内,将海洋称为外。从这种传统语境中来理解,贾天瑜同学的这句唐突的话是正确的。不过,我们的表述需要规范,就是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
我现在思考,一堂课师生显性的互动就是四十分钟。实际上,一堂课并没有这么短,从课前准备和课后的探究复习预习都包含在其中,也包含着教师的备课和课后的相关学习探究反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这种客观的认识,解读一堂课未免有些偏狭。所以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仅仅课上听四十分钟,得到的太有局限性。很多听课学习者,观摩一个星期或更长时间。“汝果欲学课,功夫在课外”,这句话用在课程的建设和打磨上,应该是适用的。
“老师,我肚子疼要上一下厕所!”陈在成的这句话,就是原来孙跃启话语的翻版。这两个难兄难弟一直在一起,一个迷于“读书”“绘画”“生物学”研究,一个只是没有更好努力方向后的盲目的追随。一个在教室最后面背对着我看课外书;一个拿着一根微型钓竿学着姜太公 “愿者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