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04: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2020-11-04 10:14:2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304: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出在《论语》。真正理解,则是在正觉寺上禅修课时。
立不中门,不要站在门口。是家里父母教给我的,因为站在门口,一者挡人行走,二者阻挡了视线。不要站在门槛上,大概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似乎早就明白了,但是我常常违犯。没有大人的时候,或者周围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我会常常站在门中央或站在门槛上,觉得其实大人的话有些不听也是可以的。
警醒
做了老师,看到学生在门口打闹或者呼朋唤友闹腾,我感觉不适,却没有意识到错在哪里。
或者有同学要进门,另外的同学偏偏关上门不让进。更有甚者,在门口弄什么机关捉弄要进来的老师和同学。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没有好的教育教学可以深入或推广的,彼此之间没有了一种向上向善的文化制度支撑。损人者,也在损坏自己的修行,也在折损着自己的福报。
我想到《论语》中的“立不中门,行不履阈”,重新解读:不应该是做给父母看的,而应该是一种行动的自觉。就像是交通规则的遵守,不是做给交警和红绿灯看的,而应该是一种自觉,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尊严的一种最好的呵护!
我参加禅修班的时候,已经52岁了,那个时候学着走路,听起来让人觉得笑话。我却一点也笑不起来,不仅如此我开始检点自以为是的情绪年头言行,借助经典诵读和学写教育教学叙事的力量,慢慢剔除我心中似是而非的认知和言行,从点点滴滴中落实着整改完善提升。
粗疏
作为教师,常常看到学生不打报告或不敲门就进了办公室。想想自己,也曾经有这样的粗疏,而且认为这是不拘小节。
一个人言行乃至情绪念头上的粗疏,被他人发现而不自觉,是一种修养上的缺陷,影响或者滞后自己与更加优秀者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别人不愿与自己交流,常常归因于自己知识不够丰富学问不够高能力不够强,这种原因固然在,却忽视了另一个重要原因,自己修养中忽略的细节。
一个人开车,忽略了交通规则细节,少则被扣分罚款吊销执照,大了就是一起交通事故,导致自己和对方家破人亡。人生的粗疏,不在意,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影响到自己人生质量的提升,影响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的达成。
体操王子李宁,因为粗疏,虽然自身运动条件良好,却每次与冠军失之交臂。为了改掉粗疏的毛病,李宁在教练的安排下,参加了三个月的绘画学习。经过这种历练,李宁没有成为画家,却改掉了自己粗疏的毛病,后来多次赢得国内外冠军,奠定了自己体操王子的地位。
李宁的粗疏,有教练的发现与因材施教,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粗疏被自己和周围关心我们的人疏忽了。这些人生的细节,因为我们的粗疏,可能成为我们一生桎梏。记得书法家叶圣陶先生,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你只要把字写得公正清楚就好了,显示你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至于成不成书法家,那是自己的事情,你喜欢肯学习很用功,自然会在书法上大有收获。不喜欢,被人逼迫着做,适得其反。叶先生教育孩子,还有一个细节,给人一把裁纸的小刀,要把刀把子朝着对方,千万不要让刀尖朝着对方。细节中,显示着自己的对他人的尊重,更展示着自己的修养。
任何事情,都这样尊重他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就是达到了《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境界了吗?这个时候,自己也就达到了不争而无人能与之争的最强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