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79:“知道不说”的背后
(2020-10-26 10:32:2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279: “知道不说”的背后
老师提问:“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该怎么做?”
“明确到具体事情上。”教师提醒,学生的回答卡壳了。是不知道怎么做吗?是不知道怎么说吗?或兼而有之?
教师的“知道不说”
其中一个站起来不知道怎么说的同学,就是我的课代表,他曾经向我提建议:“布置作业,直接说背过哪些问题或者把哪几道题做完。”当时,我兴奋地朝他竖大拇指:“老师谢谢你!这样更容易落实,也便于抽查。”当时,我布置的作业,就是看一下某个页码上的内容。
课代表这么一说,我觉得更加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布置作业内容,说出了自己心里应该说而没有说的话。
于是,我再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中,常常找类似的同学交流一下,便于纠正我在表达上的不够彻底。那些帮助我完善教学环节和细节的同学,被我称为“教师助手”,我经常在课堂上大力表扬这些同学。我的这种表扬和由衷的赞美,也极大激发了同学们帮助我的热情和潜能。
很多人在评价教师的这种行为时,定性为“知道不说”!
实际上,这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自觉性。
说是一种行为习惯,就是自己喜欢用模糊语。这在引导激励学生方面,就是一种能力缺陷。学生是心智没有发育健全的人,这种模糊语很可能导致他们走更多的弯路和歧途。把表述,做到让听众明确且有实际意义,是一种能力更应该是一种职业自觉。
学生的“知道不说”
前天,与重外甥女莹莹聊天,他也是初二,我正好给初二的同学上课,因为我们有了更多话题。
谈到课堂气氛,他说:“上课时,同学们都低着头。教师提问,也没有人举手。其实,老师提问的问题我们都会。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说:‘我当班主任的那个班,学生都争着回答问题,我总是劝着大家别抢答!本来我想讲的问题,看到同学们都低着头不回答问题,我也就不讲了。’”
我想起自己遇到的一些情况,“其实,遇到学生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也是有的。我会点名,让某个同学回答。那个同学,也会因为不会或者慢丢丢的不想站起来,或者站起来因为不会只好发呆。这个时候,我会调侃:‘某某同学,故意不回答,看看同学们是否都会了。大家想想,要是自己该怎么回答。’这个时候,促使当听众的同学参与思考。或者,哪个同学回答得不够精确,我就帮一把,告诉他‘我们两个一起回答这个问题’。”
师生之间的话语交流,一般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品行目标到位,或者教师的言语更加利于引导激励学生学习成长。
“知道”即说的契机
我曾经处理过一起学生“撑黄瓜架”(打架)事件。
午自习即将开始,讲台上两个同学“撑黄瓜架”:脸色发白,冷汗直冒。
我调侃:“你们两个在给老师同学们表演武打啊?另外选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好吗?”其他同学趁机拉开了两位同学。打架的两人余怒未消,虽然被拉开了,却像是斗鸡一样怒目而视。
被叫到教室外的走廊上,两人余怒未消,都互相指责对方先动手。于是我寻求目击同学帮忙:“两位同学肯定误会了,哪位同学帮助老师和两位同学找一下原因?”
纪律委员:“老师,是这么回事……”由于一时冲动动手的两个同学,才明白自己各犯了一个错误。难过羞愧中,两人都落泪了。于是,两个人先后相互道歉。我要求同学们各找出自己在“自信自律助人”方面的一个优点,写一个可以改掉的不足。打架的提议:写对方的优点,写自己可以改掉的不足。
后来,我想如果纪律委员早说,我可能把两个学生当成“糊涂蛋”,说话没有那么委婉了。纪律委员,不管是没有想到说还是没有来得及说,客观帮助了我。激发我,用委婉的话语,化解冲突学生的尴尬。用有温度的话语,激发同学们的互助互谅。用前瞻性的语言,引导激励学他人长处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