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69:《第二节气候》部分的教学思路
(2020-10-20 15:42:00)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269:《第二节气候》部分的教学思路
教着眼于更好的学,学为了落实教师指导要达到的目标。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跟得上,但是也有学生跟得不好。
鉴于这节课,上节课下课晚了七分钟,上课(等同学们上厕所回来)就晚了五分钟。我情急之中批评了看书写作业慢的同学,当然也分析了上课老师之所以晚下课,是因为考虑到同学们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
一、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看课本2.18图,描画图上的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说出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原因,从东南向西北,离海洋越来越远,受暖湿气流影响越来越小。(这里上课高明的一点,就是找同学们分析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因素其次是地形因素)
托克逊为什么降水少,因为那里高温干燥,即使又少量湿润气流,因为温度高,湿润气流更容易蒸发而不是形成降水。(这里没有讲,教师讲得拗口,学生怎么会很好的理解呢?)
火烧寮降水丰富的原因。那里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经过海洋,带来湿润气流形成降水。
二、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
看课本2.20图,一般是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月份,可以看出南北方雨季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的早晚。避免了一个尴尬,就是后面讲到北方的降水集中在7、8月份,这里有一个全国降水集中在4-10月份,这两句话中具体的“集中”内涵是不一样的。前一个集中,可以理解为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后面一个集中就是降水比非雨季明显增多的月份。作为推理性很强的学科,不管是教材编写还是课堂教学尽量少用这样的字眼,避免理解和应用上的模棱两可。教给学生“真知”,是助力学生更好成长成为服务他人和社会的人,这些知识技要能一般能灵活运用,当然不能在理解上就模棱两可啊!
看2.21图,完成:我国年际降水量变化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容易形成旱灾,降水量多的年份容易形成水灾或涝灾。
(洪水水位暴涨的水流现象,洪灾或水灾、涝灾是指洪水发生时给生产生活带来的灾害)
三、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比如我国东南部地区温暖湿润,多数地区适宜人口居住;西北部地区比较干旱,多数地区不适宜人口居住。
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取决于哪两个条件:降水量和蒸发量。
看2.22图干湿地区分布图,思考:东北地区降水量少于山东地区,为什么东北地区湿润区比山东地区大?因为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或少。
宁夏平原,大部分属于干旱地区还是半干旱地区?培养学生仔细看图的能力。因为这里有个宁夏平原,位于半干旱和干旱交界处。降水量大多在200-400毫米之间,但是多数属于干旱区,可见那里蒸发量比较大。(海拔比较低,纬度比较低,都是气温较高的原因)
背过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量和植被:
四、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巩固练习
1、37页“课堂即时达标”第5、6题,同时看图分析复习巩固温度带、一月零度等温线和干湿地区和降水空间分布的相关知识。
35页探究一,结合省级行政区以及省会城市复习巩固,36页探究二、结合第地形区和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特点来灵活应用。
完成37页课堂即时达标1-4题, 38页“课时作业提升”第6题。39页11-12题。13题分析气温降水规律,并探索原因。
40页探究一、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辨其所在的省会城市。4页探究二、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和夏季风的来源及影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