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168:始于“研几”,终于成就
(2020-08-27 21:20:2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168:始于“研几”,终于成就
曾氏家族,在修身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
管窥始末,当收获多多!
曾国藩的承传
曾国藩的父亲考了十七次也没有考中,最终放弃科举做了一名教书先生。曾国藩经过七次考试得中秀才,考取功名的路并不平坦。
曾国藩初入京城,得到当时的理学大师倭仁(倭仁后来官至大学士)的指点:修身要诀就是研几。几,乃几微之意。研几,就是认真对待瞬间的念头、细微小事,然后思索考虑,并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联系起来。要达到“研几”的较高境界,最佳的方式就是记日记,在日记中留下瞬间抓住的念头和思想火花,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净化灵魂都和向更高境界迈进的目的。
从道光十九年开始记日记,一直到道光二十五年止,后来十年没有始终如一坚持下去。咸丰八年,曾国藩再次坚持写日记,尽管战事连绵诸事繁杂,没有一天停止过,日记写到去世的前一天。
曾国藩比他的四个弟弟分别年长10岁、12岁、14岁和18岁,曾国藩对弟子如同师友,曾经慨叹:“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我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
道光二十四年,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这样说:“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咸丰七年,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这样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余生平坐无恒流弊极大,今老矣,不能不教诫吾弟吾子。”
曾国藩告诫子孙:读书的目的,一者讲求诚正修齐之道,二者讲求自食其力。曾家富厚堂有藏书楼,藏书最多时达30万卷。藏书楼厅堂有一副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提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的主张,他自己努力践行着,并通过一代代的文化传承,在后世子孙中发扬光大。
重要承传者
中间的传承者,是其长子曾纪泽,长期出使国外,是有功勋的重要使臣。次子曾纪鸿,对仕途没有兴趣,在数学、天文、地理等方面颇有建树。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承传者,是曾国藩的二儿媳曾纪鸿夫人——郭筠(字诵芳)。郭筠的父亲与曾国藩是好友兼同僚,两家定下了娃娃亲。郭筠父亲去世后,郭筠才12岁,成了曾家的女主人。郭筠所读的大部头书《十三经注疏》,就是来到曾家后在曾国藩指导下读完的。
郭筠因为早年的家教(书香世家)和到曾家后的历练,持家教子老当益壮。曾家子孙数十口人,都听从她的号令。郭筠写了《曾富厚堂日程》,要求子孙自立自强,还一度将书斋取名艺芳馆,并有《艺芳馆诗存》传世,由湖南湘潭大儒王闿运作序,在名门世家中影响很大。
在郭筠的影响下,孙女们不缠足,不热衷八股文和科举,学习日语英语,除了嫁人的女子外,其他儿孙都送到国外去留学。
这些孙辈子女中,有孙宝荪创建了艺芳女校,后来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有曾朝燏,成为著名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有曾昭抡,成为建国后教育部高教部副部长和著名化学家。还有很多曾氏子孙或外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有志,有识,有恒。郭筠,堪称重要传承人,而且做到了发扬光大。
自然科学领军人物
曾昭抡1926年获博士学位归国后,到1967年去世,在41年时间里坚持写日记不辍。可见其日记情结,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1年时间里,曾昭抡编著与译著13部,日记与考察记11部,学术论文与译文164篇,军事理论与时局杂文87篇,公约300篇(部),数百万字。仅仅1960年前后两年时间里,曾昭抡查阅资料1500篇次,写出了140万字的《元素有机化学》。此书,首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内部资料出版,之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纷纷要求正式出版……
“假如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别人愿意亲近的朋友,那就更非多读书不行!”成就卓越的曾昭抡,在西南联大的演讲中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