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160:书房,别有洞天
(2020-08-21 20:50:3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160:书房,别有洞天
每天默写英语短文,既是一种劳累也是一种乐趣。劳累,在于一遍遍地写,写的手指上都是墨迹,因为这是在临摹《芥子园画谱》的纸上默写。这种墨迹,成了一种奖赏,这是我努力劳动的印记,这是英语知识文化在我心田中成长拔节的声响。
在看一眼桌子上摆着的十来只中性笔空笔芯,就像是微缩版的一排火箭炮筒,这就是我攻坚英语“火力”。记得有三五年,坚持每天背诵经典,每年用的圆珠笔芯最少有三十只以上。也正是由于这种付出,让我感觉到自己的人文底蕴有了一份比较厚重。
正在看民国大师们的故事,觉得自己的屑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但在精神和意志品行方面却是相通的。所以,每次感到艰难的时候,翻阅其中的一些内容,就感到浑身充满着一种力量。现在三卷的民国大师们的故事已经读完,却什么也写不出。
想像写其他读后感那样,抓住其中的一个人的小事细节去写,似乎都觉得是挂一漏万。里面的人物和事件,都需要在当下和今后的岁月历练中慢慢体味,绝不是简单的写出感悟和认识能产生真正交流互动的。
只有自己也具有大师们的那种情怀境界知识技能,才能更好的解读大师们的一言一行。大师远去,常在的是像我一样的教师和比我优秀许多的同事,在新的时代和生活学习工作背景下,他们有了新的作为努力和收获的点点滴滴。
与客观环境而言,与大师们生活的年代已经相去甚远。大师和大师的时代一去不返,读着这些生活学习工作的细节,却感到大师们并没有走远,在某个瞬间和情境下,自己的心智与大师有一段倾心的交流和对白。
这些大师们,大都是学贯中西的,我却在像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在学习最简单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这些大师们,年龄大多与我爷爷辈相仿,或早或晚一二十年。爷爷就是能用英语会话的,我今天却在每天一个或几个单词的背诵默写。
纵观大师们的生活环境,曾经想如果不怎么怎么样会更好,无数次的这样叹息扼腕。实际上,历史现实就是如此。任何一种文化和文化人,都是因为经历了种种必需的历练才最终有所成就。
大师们经历的苦难险,是非常触动我的,大师们在这样的境遇下的坚守,也是让我钦佩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种临危不乱,这种视死如归,这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正是千千万万学子最应该传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寅恪教授是学问人品都受人敬重的翘楚,他是读书最多最用功的人,他是把每节课都认真备课不耽误的人,他是对自己身体和生活工作研究境遇时常有趣写出来的人。他是一个最谦卑的人,也是一个最有气节的人,也是最能智慧的表达和有所成就的人。
不管自己最终成就有多大,一个人真实平凡的小事细节和重大节点时的抉择,在似乎不知不觉中成就着一个人的成败荣辱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