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101:读写与做事做人
(2020-07-01 17:11:3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101: 读写与做事做人
精致地做事做人,与有价值意义的成长叙事是可以并行不悖的,那怕这种成长叙事降低到了一种近乎读后感的写作层面上。
因为即使这样,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也可以在一片读写耕耘的心态上自由的扎根发芽,而不是没有读写的阳光雨露,在阴暗的地方,滋生着杂草和荆棘一般的菌类和病毒。
读写与做事做人的脱节
愈康同学怎么也学不下去了,看着一份卷子只是在那里发呆。拿卷子,成了年轻生命的贡品。我看着心疼,这是我经常表扬爱劳动的同学之一。
不怕苦和累,应该更加热爱学习啊!为什么他们在学习面前止步了呢?
他们远离了一种精致的劳动,他们以自己的意志力顽强去从事一些别人不愿做的粗糙的工作和劳动。
我想,在我很长的教育教学历程中,我也是不惮于苦和累,从事着被精致教育所摒弃的粗糙的劳动。我没有从中收获教的悲悯和智慧,同样学生也没有。
我是喜欢读写的,怎么做事做人粗糙到了这样的程度呢?
不管是愈康的耽于做粗糙的苦和累的劳动,还是我爱好读写却将精致的教育做成一种苦和累的事情,都犯了一个成长中的致命错误——就是将读写与更好做事做人割裂开来了。
记得我采访过一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他读书不多,却发展起了许多优秀的乡村企业。不过,他坦诚的告诉我,为了搞好企业经营管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多次系统啃读《资本论》。文化,才是支撑更美好做事做人的根本。有些文化与这种支撑脱节,不是文化本身的错。就像是吃药打针,对于不生病的人而言不需要,生病了却离了他不可了。
书,犹药也!
古今中外,这种读写与做人做事脱节的人和事比比皆是。发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就赶紧想办法解决,不能像一个人生病了,偏偏攀比着那个健康的人,他怎么不需要打针吃药呢?
《了凡四训》对我起了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想改善提升自己的命运,那么如何把握命运,很多人在很多人生历程中都感到茫然。《了凡四训》的作者,是幸运的,也是度过了人生很多黄金时光以后,才有机缘发现并把握改善自己的命运。
我读过很多书,有知识技术人际交往的,有反求诸己的品行修养的,但是人生该怎么随波逐流还是怎么随波逐流。后来,我听了净空法师的讲座,看了陈大惠老师的视频,从《地藏经》和《楞严经》得到一种启发感悟,从很多高僧大德的修行故事中得到启迪鉴定意志信念,从到正觉寺禅修获得一种切身修行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禅悟一说。这是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的精髓,而不是表面的唐诗宋词和经典的文本。读同样的书,每个人悟道不同,这就是禅修的境界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修行。
我是一个心细的人,现在明白:自己不是读的书多了,而是没有读到恰到好处。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个良师益友,给你引导激励作用,才是更好的书,而不是这本书的名气有多大。纵然书的名气很大,对一个人的成长没有任何作用,这本书对于这个人而言就不是一种有用的好书。
我给自己记录功过,不是用功过格,而是通过学写教育教学叙事。每日一叙,我是有着修行的初衷和目的的。说是学习形式上的教育教学叙事,那是真的,更根本的是跟随优秀的叙事者成员老师们,学做最好的自己。
这种记录功过格的办法,还让我得到了一种心灵上的滋养。因为要更好学习些教育教学叙事,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周围或文章中描写的优秀他人。德不孤,必有邻。修行是要彼此相互照应的,这样才能让修行有更高更深远的境界。我欣赏孔子的圣人无常师,我欣赏孔子的不拘一格地肩负起天赋使命和道义担当,欣赏孔子的周而不比的各美其美的精神心灵世界。
修行,在很多人眼中,我曾经的眼中,是修苦行。学写教育叙事以后,我觉得可以高高兴兴的修苦行。就像是一位诗人写得那样,即使是做一名清洁工人,也像贝多芬作曲那样,像达芬奇绘画那样,像米罗开朗雕刻一样……
精致地做事做人,与有价值意义的成长叙事是可以并行不悖的,那怕这种成长叙事降低到了一种近乎读后感的写作层面上。
因为即使这样,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也可以在一片读写耕耘的心态上自由的扎根发芽,而不是没有读写的阳光雨露,在阴暗的地方,滋生着杂草和荆棘一般的菌类和病毒。
读写与做事做人的脱节
愈康同学怎么也学不下去了,看着一份卷子只是在那里发呆。拿卷子,成了年轻生命的贡品。我看着心疼,这是我经常表扬爱劳动的同学之一。
不怕苦和累,应该更加热爱学习啊!为什么他们在学习面前止步了呢?
他们远离了一种精致的劳动,他们以自己的意志力顽强去从事一些别人不愿做的粗糙的工作和劳动。
我想,在我很长的教育教学历程中,我也是不惮于苦和累,从事着被精致教育所摒弃的粗糙的劳动。我没有从中收获教的悲悯和智慧,同样学生也没有。
我是喜欢读写的,怎么做事做人粗糙到了这样的程度呢?
不管是愈康的耽于做粗糙的苦和累的劳动,还是我爱好读写却将精致的教育做成一种苦和累的事情,都犯了一个成长中的致命错误——就是将读写与更好做事做人割裂开来了。
记得我采访过一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他读书不多,却发展起了许多优秀的乡村企业。不过,他坦诚的告诉我,为了搞好企业经营管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多次系统啃读《资本论》。文化,才是支撑更美好做事做人的根本。有些文化与这种支撑脱节,不是文化本身的错。就像是吃药打针,对于不生病的人而言不需要,生病了却离了他不可了。
书,犹药也!
古今中外,这种读写与做人做事脱节的人和事比比皆是。发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就赶紧想办法解决,不能像一个人生病了,偏偏攀比着那个健康的人,他怎么不需要打针吃药呢?
《了凡四训》对我起了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想改善提升自己的命运,那么如何把握命运,很多人在很多人生历程中都感到茫然。《了凡四训》的作者,是幸运的,也是度过了人生很多黄金时光以后,才有机缘发现并把握改善自己的命运。
我读过很多书,有知识技术人际交往的,有反求诸己的品行修养的,但是人生该怎么随波逐流还是怎么随波逐流。后来,我听了净空法师的讲座,看了陈大惠老师的视频,从《地藏经》和《楞严经》得到一种启发感悟,从很多高僧大德的修行故事中得到启迪鉴定意志信念,从到正觉寺禅修获得一种切身修行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禅悟一说。这是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的精髓,而不是表面的唐诗宋词和经典的文本。读同样的书,每个人悟道不同,这就是禅修的境界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修行。
我是一个心细的人,现在明白:自己不是读的书多了,而是没有读到恰到好处。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个良师益友,给你引导激励作用,才是更好的书,而不是这本书的名气有多大。纵然书的名气很大,对一个人的成长没有任何作用,这本书对于这个人而言就不是一种有用的好书。
我给自己记录功过,不是用功过格,而是通过学写教育教学叙事。每日一叙,我是有着修行的初衷和目的的。说是学习形式上的教育教学叙事,那是真的,更根本的是跟随优秀的叙事者成员老师们,学做最好的自己。
这种记录功过格的办法,还让我得到了一种心灵上的滋养。因为要更好学习些教育教学叙事,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周围或文章中描写的优秀他人。德不孤,必有邻。修行是要彼此相互照应的,这样才能让修行有更高更深远的境界。我欣赏孔子的圣人无常师,我欣赏孔子的不拘一格地肩负起天赋使命和道义担当,欣赏孔子的周而不比的各美其美的精神心灵世界。
修行,在很多人眼中,我曾经的眼中,是修苦行。学写教育叙事以后,我觉得可以高高兴兴的修苦行。就像是一位诗人写得那样,即使是做一名清洁工人,也像贝多芬作曲那样,像达芬奇绘画那样,像米罗开朗雕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