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9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2020-06-28 17:07:0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09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几天,我突然对《道德经》的这句话有了些感悟。
以前觉得为学与为道,就是一对矛盾。
学点东西以后,就把学到了的东西泯灭了。现在才晓得误解了《道德经》的本意。
给结业班的同学上地理复习课,每每做了一些往年的中考题,学生总停留在所做题的层面上,不会举一反三。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能力,常常对一些中考题写教学叙事札记。
在写这些教学叙事札记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入思考此类问题和考点,站在了高于学生一个层面的位置上。我于是想,也让学生像我一样做深入思考,常常不得其果。
在一系列的坚持并失败中,我猛然发现学生处于为学的层面上。为什么不能到达为道的层面上呢?因为学生接触的此类问题毕竟太少,没有足够的积累,也就无法进行更好反思。虽然说积累多了,未必就进行反思,但是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反思便没有基础。
巴金先生讲过,自己背了《古文观止》中的二百多篇文章后,就掌握了一些写作的规律,奠定了自己以后从事创作的基础。如果巴金先生,不是背过了二百二十多篇,而是只背过了二十二篇呢?若是后者,那么这种写作的规律真的很难从中把握,以后的创作也很难奠定坚实的基础。
仅仅是量变吗?还有一种质变。这种质变中,有一种情怀和智慧参与其中。其实这种智慧和情怀参与其中的品行境界,在传统文化中并不陌生,就是真正的仁德品行。
在《道德经》中,这种情怀和智慧,被形象的描绘成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心善潇,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古莫能与之争!”
为道日损,就是一种反求诸己的悲悯和智慧。也就是运用所学,让自身品行得到完善提升,更好为他人和社会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为道日损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学习,不在乎乃至不桎梏形式上和具体内容上的学习,而是将学习所得幻化成一种德行境界。
在少年求学中,常感受到一种学习倦怠的桎梏。现在想来,就是为道日损的功夫欠缺了。每每有学习倦怠,乃至悲悯智慧情怀退缩的时候,我常常让自己浸润在经典文化之中,特别是《地藏经》的博大精深,将我从斤斤计较的宵小中解脱出来,看到更广阔的深远高大的心灵精神世界,更好地坚持正知正念,这也是我觉得自己每天比较忙的重要原因,因为我要用这种办法耕耘我的心田,去除不断日益增长的荆棘和杂草。
很多自身同事乃至学生学习上进中的问题,应该是悲悯智慧的心灵世界中出现了问题。每天读着经典中的敏锐和警觉,感到自己的鄙陋和粗俗。可是,每天我都知道生活在这种情绪念头言行的轮回中而不能完全主动积极的自觉。
耕耘心田,就是将智慧和悲悯的种子播种在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
“孝为至宝千秋传,心地为田百世耕”。所谓的孝道传承,就是对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他人品行的努力学习。所谓的所谓心地为田百世耕,就是一个不断为心田增加营养播种真善美的过程!
无苟食见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学习如此,为道日损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