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00:掀起你的“盖头”来
(2020-05-05 09:22:0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000:掀起你的“盖头”来
——叙事者星火团队改稿经历
八次修改
昨天是叙事者星火团队相互改稿的日子,前天我在叙事者星火团队五组,邀请组里的三位老师提意见建议。
因为有了这些意见建议,前天,我修改三次;昨天我修改四次;算上今天早晨的又一次修改,我已经改到第八次了。
关注日常
我写的“故事”很简单平凡,就是学生在老师带动下,主动清理考场卫生;老师带头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不断自我反省扬长避短,“调皮”的学生不见了,人人都在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我的感悟,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就是人生处处皆考场,不要失去了悲悯情怀,不要失去了朝向正确方向的努力!我是在改稿子,也是时时微调和校对着自己的心态和努力朝向。
修改缘由
作为一名坚持每日一叙的教育作者,很多每形成的稿子,都是一些半成品。这些半成品,在别人看来,可取处不大,对自己而言,已经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和视角,也就是有点“跳出教育看教育”或“跳出人生看人生”了。每次,写完这样半成品,心中都有一种欣慰油然而生。
我想,这就是一个教师生命成长的真实历程。
首先有真,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感悟提升,才有价值和意义。这与编造和想象作文不同,是脚踏实地的。有时,也有“艺术”加工,但那是为了更好表达的需要,每个加工,都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今天的“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可能就是明天多次出现的教育实践的现实。
有人说,坚持三年写教育随笔可以成为名师。我想这个“三年”应该不是确指,就像是“十年”寒窗苦读一样,五年两年不行吗?十一年或八九年不行吗?显然不是。
“三年”写随笔成为名师的原因,就是“三年”不仅有实践的历练更有文化的不断积淀,是两者相辅相成的过程。我坚持追随王维审老师的叙事者团队,坚持每天学写一篇教育叙事,已经四年多了。在这之前,我有三十二年的教学经历,这四年的教育智慧积淀,我感觉超过了我的前三十二年。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叙事的魅力!
在学写叙事过程,每次做事前都有一个更好的小目标,过程中都有自己进步提升一点点的更多努力,写的时候又有怎么做得更好的反思,还有如何更好避开陷阱和人为的失误。心路历程,是不写这个教育叙事时的三倍五倍甚至是十倍八倍。
心在哪里,就在哪里闪光。你老是琢磨怎么干好,即使自己愚笨一点方法拙一点,时间长了,也会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变得圆融。如果自己有人文和教育理念支撑,这种教育智慧的积淀也就显得内方外圆张弛有度了。这时候,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也就有了可圈可点之处。
作为一名非班主任的任课教师,一直对于学写教育叙事感到先天不足。在学写的过程中,发现任课教师有很多教育的契机,就在教学活动或与学生接触的小事细节里。其实,这样的教育契机,只是班主任更多一些。如果任课教师努力关注并学会把握,其实也是大有可为的。
于漪老师,为了上好课,先把要讲的话写下来,反复琢磨修改,上课后又将授课过程中讲的话记录下来,总结经验教训。每次都这样备课上课和写课后反思,于漪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的语言更有诗意的美,更具有教育的内涵。于漪老师,从语言中找到了教育的契机,我从中受到启发,相信自己坚持下去,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授课水平,也同样提高教育艺术,也会积淀下一些感人的教育故事。
努力这样做了,是不是就拥有了可以拿去发表的好文章?
掀起“盖头”
发表文章,我觉得很像女孩出嫁的高光时刻。学写教育叙事,正是女孩相对漫长的成长历程。
当然,像一些优秀的一线教育专家们,她们就像是那些漂亮有能力内涵的女孩一样,她们的高光时刻,不仅仅停留在掀开红“盖头”的那一刻。
王维审老师,曾经自豪的说,他将自己经历的很多事情都写成文章发表了。对比王老师,我经历了三十多年的一件事情,经过近四五年的努力学习写叙事才得以发表,这就是一般女孩和那些漂亮且有能力内涵的女孩的不同。
作为一学写个教育叙事作者,我常怀一个做王维审老师那样人的憧憬。不,应该是欣赏。我们可以成为属于自己的教育叙事写作最好,在王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我们一直放弃努力,不停的打磨积淀自己的写作能力。
这次团队内的相互审阅提修改建议,就是一种“出嫁”的演练。我们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立德树人”教育叙事征文。我想,每个学写教育叙事者,都有这样一种愿望,让自己的习作,成为“中稿”的那一篇之一。
怀揣这样的梦想,我们都努力打扮自己待嫁的姑娘。从内在的修养,到穿衣梳妆打扮的点点滴滴。请同事帮忙修改,就是看哪里还有不够尽善尽美的。当然,我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就是享受这个过程。我坚信,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提升的机会,不管是别人帮自己改,还是自己帮别人改,都是为了让掀起红“盖头”的那一刹,成为最美好的“新娘”!纵然不能如愿,但是我们曾经认真的帮助自己的作品“美”过,这个过程也会成为学写教育叙事者的最美好回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