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97:写稿读稿,更好直面教育人生
(2020-05-04 11:47:3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997:写稿读稿,更好直面教育人生
因为《中小学德育》杂志征稿(“立德树人”教育叙事类),叙事者星火团队,相应叙事者群的号召,在范自龙老师的周密部署安排下,老师们积极投稿、相互审稿。
涉及教育叙事征稿,努力参与,对自己也是一种历练——逼自己一把,或许会有新的提高!
早有这种想参与的念头,一看到叙事者群里的这个启示,就着手准备。应该是从四月中旬开始忙碌,迄今为止,觉得拿得出手的有两篇——《遥看草色近却无(修改稿)》和《不一样的“考”试》。在同事们看来有很多不堪的习作,在我却是精心切磋琢磨了的。
第一篇,就写了两遍,所以有“修改稿”字样。其实,这些内容,在我每日一叙中都曾经多次出现过。因为这些内容,已经深入心灵,每每想起,给我以激励。但每次写的时候,总感觉不错,放上一段时间后,再仔细品味,才觉不够理想。
坚持四年多每日一叙后,我知道学写教育叙事,对习作和我本人而言,都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参与征稿,请编辑和各位老师们提意见和建议,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
《教育文摘周报》发表的《教育生命力的“珍珠”》,就经历了漫长的反复酝酿和修改。最后的成稿,竟然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一个任务而努力的结果。写成之后顺便作为“教育叙事”稿件投寄到了报社,得到吴晓燕老师的肯定并润色发表。这个故事涉及的关键人和事,发生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三十多年来,一直想写出来,但无能为力。尝试将其变成教育叙事,也是在参加叙事者团队以后三四年的事情。大概写过十来次吧,每次觉得写好了,事后看发现依然是半成品。心灵中一种力量,一直在支撑着我不抛弃不放弃。要给我自己一个交代,要给生命成长中的缘分一个交代。任何岁月和生命,都不应该被辜负,虽然难以成全,但这是一个业余教育作者的良心!也是我每日一叙的努力方向!
向王维审老师学习,以学写教育叙事的方式,让自己身心和谐,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学习反思完善提升。
教育的宗旨,就是发现优秀者并找出可以改掉的不足更好前行,同时也是发现相对落后者发现闪光点扬长避短。我努力好好做教育的同时,运用手中学写教育叙事的笔,帮助自己提升各方面素养,帮助自己在践行方面进一步完善!
我利用叙事者星火团队五组的便利条件,邀请潍坊的王丽萍老师、烟台的李霞老师和日照的陈红蕾老师帮我提提意见建议。三位老师,分别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和读后感。“一语点醒梦中人”,坚持天天学写教育叙事,能够有人仔细阅读并提出看法是很难得的,特别是我这种写作不入流的。
三位老师的意见建议想法,坚定了我对自己文章的看法和修改思路。李霞老师,非常中肯委婉评价了我的两篇文章,针对“立德树人”这个主题,让我有精力重点关注《不一样的“考”试》上。接下来,王丽萍老师“感觉第一篇《不一样的“考”试》比较平淡,是不是还有更深刻的意义”,让我重新思考写写这篇文章的初衷,进行了一些比较理想的修改!“文似看山不喜平”,每天以学写教育的叙事的形式记“流水账”,竟让我对此浑然不觉。陈红蕾老师忙碌了一天后,建议我把小标题加粗,肯定我“写得很细很好”!
我负责审阅了两位老师的稿子,其中一位我觉得从内容到结构语言堪称完美。另一位老师的文章,内容很好,文字需要删减的地方,我一一作了记号。队友面前我是一面镜子,虽然这面镜子上有尘埃需要清理。
叙事者写作团队的每个成员,彼此就像是一面镜子,不仅照自己也照队友,更好直视自己和队友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