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1963:“文”本、“根”本和“人”本
(2020-04-09 21:36:5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0.1963:“文”本、“根”本和“人”本
——浅谈经典文化三境界
回顾近二十年的诵读经典历程,经典文化学习,在我身上有三种不同的境界,或至今三种境界交融在一起,即“文”本、“根”本和“人”本。
整理一下,以此为鉴!
“文”本
2003年到2008年,我38岁到43岁之间,我把经典当成“文”本来读。那个时候,不管是抄书还是背书,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文字更有文化范。
这种“文”本的过程,在2003年体现得最为明显,那是我写作的一个高峰年。几乎每个月都有稿子在报刊上发表,或收到稿费或者收到样报样刊,每个日子都被这种事情激动着。现在看来,那是一个“竭泽而渔”的过程,在那一年后,我的写作进入了一个休眠期,即没有可以发表的稿件了。
仔细回顾这一年的稿件,一个规律:就是这些经典文化诵读,刺激了我的思维,将一些自己早就烂熟于心的理念和事例、思维,借着经典文化的力量,有勇气和智慧表达出来。
这种诵读经典,在于经典上的某句话或某种理念,转嫁到了我的文章中了。写作艺术上了一个台阶,与我的生活工作学习有关,但关系不大。主要是肯定自己的当下,有了经典文化旗帜的庇护,少有“躬自厚”,更缺“反求诸己”。
“根”本
这种“文”本理念基础上的经典诵读,占用巨大的精力,对于自己的做人做事没有改善,扬名的是自己的文章。有了经典文字点缀的文章,让人不留神会感觉作者很有文化底蕴的样子,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很快,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遇到了很多尴尬的事情。
这种尴尬刺痛了我,我转入了更加虔诚的抄读。
记得一个春节前,我抄读《坛经》,猛然间出了一身冷汗。用佛文化给自己照镜子,很多照出我言行念头中的很多荒唐和自以为是。
这种让我警醒的抄读,促使我身心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陈大惠老师的演讲,净空法师的讲座,给了我一种改过自新的勇气和智慧。在两位老师影响下,看了《了凡四训》,决定要像袁了凡那样认真做。打印了了凡的“功过格”,作为每日反省的一种参考。现在我在落实学生行为习惯加减分制度时,也是以《了凡四训》的故事作为一种文化参考。
那时候,我诵读的经典大约累积五六万字,包括《论语》《道德经》《金刚经》《易传》《孙子兵法》《古文观止》(部分)等内容。这些字字珠玑的经典,因为我的只是写在文章中挂在嘴边,千千万万真善美的种子,没有真正种入我的心田,更不用说扎根了。
2012年,在山东博山正觉寺,请到了仁炟法师关于禅修的书籍和《地藏经》《楞严经》等经典文集。在中国“禅”文化的参悟中,我发现自己的心田,因为多年失于改良耕耘,已经是一块没法种植庄稼的盐碱地。在这种心田中,什么优秀文化的种子都无法成活。改良耕耘自己心田,成了我当下急需要做的事情,并借助禅文化的智慧用渐进的方式浸润改良耕耘。
那时,我开始学习双盘,开始对佛文化的诵读和践行。
2013年前后,大约近一年的时间里,没有减肥的我,突然暴瘦近四十斤,身体内从内向外感到害冷,右眼眼底发生了黄斑性病变——原本两眼都不近视的我,突然只有一只眼视力正常。连续说上三五句话肚子就痛得难受,为了课堂上少说话,我把讲课的要点印发给同学们自学。
那个时候,我做了一生中影响较大的两件事:
一者,让自己的业余时间沉浸在经典诵读中,对身体发生的疑似病变置之不理。“民之生生,皆之死地也”,《道德经》中和佛文化的“四大皆空”的理念,让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矢志不渝坚持着。大概一年以后,这种状况消失,我的身体体重开始回升,身体变得慢慢好起来。这次身体的突变和后来的好转,让我坚信经典文化的真实不虚!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就是放空自己杂念的同时,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被最大限度唤醒并发挥作用!《楞严经》的严谨推理论证,让我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中做到了及时看破放下;《地藏经》的智慧,让我始终保持悲悯情怀时刻不忘践行自己的责任担当。
二者,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如果不是确实没法做,自己首先要做出榜样。比如我要求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我就从自己开始,根除自己“倒了油瓶不扶”的惰性。一次次在教室、走廊和校园里,做随手捡起地上废纸的榜样,这种习惯成自然的行为,让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也这样做起来。我向自己的学生承诺,并请学生监督我,如果不是非常劳累或身体不适,我无论在生活区还是学校还是其他任何地方,我都要坚持这种好习惯。这个行为,到现在已经坚持快八年了,数千次弯腰,捡拾起上万片废纸等垃圾,也让我诵读的数万字的经典被多次重新感悟体验。
经典诵读,在自己的生命历程和行为习惯完善提升中,已经开始落地生根。我这个时候诵读传统文化,已经不再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笔下,而是将自己的身心情绪念头言行呵护好,努力学优秀他人做更好自己了!
“人”本
我悄悄的捡拾垃圾,一般是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进行的,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建德如偷”!
终于明白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也明白了没诵读经典的却比我做得好的原因。或其天赋中品行高,或人家没有我这么张扬!
这个时候,我明白自己与优秀他人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而是一个坑,是一个不是一年两年能填起来的一个坑。需要持之以恒“偷偷”地填上。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必胜和锲而不舍的恒心。“日行一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日行一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这句话,成了我的指路明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经典文化的智慧和自身经历,让我坚信并笃行。
一个人要想提升完善自己的品行是很累的,需要比平时付出多多的努力。这种充实非常有意义,再苦再累,只要身体允许,我都全力以赴。
2016年元旦前,我的右臂突然不能抬举,穿衣吃饭等都成为问题,课堂上我用左手代替右手板书,对充满疑问的初一两个班的同学解释。我趁机,现身说法诠释自己和学生约定的教学理念——“自信自律助人”。我说这些时候,自己感动得几乎流下泪来,学生也被深深感动了,课堂里笼罩着一种不一样的氛围。下课后,那些经常“调皮”学生,变得格外懂事,和几个平时热心的同学一起,凑到我跟前,问“老师你怎么了?”“老师你不要紧吧?”。班长和课代表,在请我参加元旦庆祝活动之际,并排站一行,向我深深一鞠躬,说“祝老师新年快乐!祝老师早日康复!”我收到了平时最珍贵的礼物之一——他们自己买的舍不得吃的水果——一个橙子、一个苹果和一个杨桃。这是水果,更是学生的拳拳之心,很多次这个场景在我眼前重现,作为教师我也不遗余力回报我的学生们!
2016年元旦三天假期中,我坚持双盘诵读经典,达到双盘两个小时时,我全身出透了汗。手臂不能抬举的症状,折磨了我三天后逃之夭夭。我的右臂抬举如初,就像是一切没有发生过。
2017年,我根据学校安排临时接两个初三毕业班的地理教学。缺乏新教材的复习经验,管理学生怵头,两大困难面前,我虚心向身边优秀教师孙翠苗老师学习,孙老师坦诚传授多年积累的送考教学管理经验。我先听孙老师怎么上课,再到自己教学班复习同样内容。一个学期内,连续在一个班内听孙老师五十多节课,几乎涵盖结业复习内容的全部,孙老师帮我解疑答难数百次。
孙老师的慷慨大度让我感动,我也被自己的坚持感动着,前来实习听课的大学生也被这种氛围感染着!我无数次向学生坦言:自己先向孙老师学习再给他们上课,与人交流起来,常称孙老师“师傅”,现在“师傅”这个称呼,也是我对孙老师常用的称呼之一。学生没有因为我能力上的不足而看不起我,反而为我的坦诚和谦虚好学多了一份敬重!那一年,“师傅”被评为学校“最美教师”,我被评为级部“最美教师”。
所有这一切智慧与力量,来源于经典文化的支撑!
这种遇到困难学会请人帮忙,自己有能力乐于助人的理念,深深植根我以后的人生。课堂上,班里的几十个同学都是我的助教,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帮助我,我也学写教育叙事得到的方法引导激励学生。在家庭或其他场合,我也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定位为这种相互帮扶的关系。不是模糊了责任和担当,而是在担当责任之中,要永远保持一种推己及人的悲悯情怀。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看到自己有多么优秀,而是让自己和他人看到相互帮助成就有多美好!
为了让经典文化成为我生命之根本,我从2016年追随王维审老师的叙事者团队,每天坚持学写一篇教育叙事,已经写了一千九百多篇。有十几篇被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有近百篇博文被推荐到新浪博客首页。发表被推荐成了我的额外之喜,最关键的是,我借助学写叙事这个平台,与叙事者中优秀老师们一起抱团成长——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看到了比年轻时更有朝气更活泼向上向善的成长!
君子成人之美,我走在成就他人与成就自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