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99:小问题,大智慧
(2020-02-13 15:39:4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899:小问题,大智慧
——博山地理卷研学侧记
昨天网课直播《澳大利亚》后,孙老师指导同学们做了一份博山地理考卷。
我理解慢一点,感到陌生感强,还感觉有我没有关注的地方。
整理成以下三个教学探究点:
亚洲40°N剖面图上的问题
当我看到这个剖面图的时候,感觉熟悉又陌生。
通过这幅图,可以看出沿着这个横切面,亚洲地势特点是中部高东西低。
陌生之处,要探究的问题,是从东到西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看这条纬线经过的地形区,东边是渤海沿岸,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中西部是塔里木盆地,最西边是里海附近的地中海东岸。
地中海东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渤海沿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这个问题这样分析下来就不难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了。
最容易出错的,只考虑其中一部分而忽略其余。
高铁飞驰,不能“不问东西”
中国的铁路干线有五纵三横,其中最南端的一条“横”,就是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现在,这里也有了高铁。问题是,从长沙到贵州云南,经过哪三个省级行政区?
可供选择的是:湘、黔、滇和湘、赣、浙。
答案是前者,我却为答案不是后者纠结。
反复读题思考,发现疏忽了题干中的“从长沙到贵州云南”!
南辕北辙就是说的我吧?
含蓄的问题,有料的思考
有三幅图:东北平原的、新疆的、青藏高原的。其中三江平原和三江源,分别用斜线(阴影)标注出来了。
问题:1、阴影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2、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两种?
第一个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我想到了水土流失,想到了湿地面积减少,莫衷一是。水土流失,似乎两个地方都有,看了答案知道是“湿地减少”。
水土流失,只是湿地减少中的一部分,有以偏概全的不足。
湿地内涵,应该认真思考,与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小问题中,有环保理念的大问题,所以我称之为含蓄。
第二个问题,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类型,人们首先想到草地。第二种呢?我想到了建筑用地,后来自己也觉得不伦不类。网上,有人回答“难利用土地”。难利用土地,不属于土地利用类型。进一步搜索,答案中有“林地”。青藏高原东部是横断山区西侧,也就是我国西南林区的西部地区。
与四川有关的问题
长江沿岸,重庆与宜宾相比,更有利于作为西南地区中心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懵了,这种内容和思路的题,几乎没有接触过。看了答案,心中释然,可作前车之鉴:
1、政策支持。重庆是直辖市,显然比宜宾有更多政策优势。
2、交通便利。重庆的交通,比宜宾不管是水路陆路航空,应该比宜宾都更有优势。
3、科技水平高。重庆发展历史悠久,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都有更好的优势。
另一个与四川有关的问题,就是四川盆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以前经常给学生讲,四川盆地水土流失原因是由于滥砍滥伐。自然原因怎么分析呢?地形方面,盆地四周坡度大。气候方面,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坡度大,降水丰富,就是四川盆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