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14:“白羊肚毛巾”里的探究路
(2019-12-17 15:02:3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814:“白羊肚毛巾”里的探究路
以前学地理,知道“白羊肚毛巾”和“信天游”属于黄土风情就是了。现在就要问个为什么?即探究一下,白羊肚毛巾,针对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地理意义。
先举一个例子,冬天来了,学生衣着发生了变化,我结合这种变化,与学生一起探究相关的地理问题。
下面的探究内容,就是根据我与学生的对话整理的:
师:某某同学,穿上大衣了。为什么?
生:天冷了啊!
师:为什么天冷了,从地理角度说一下原因。这就是探究开始了。
生:因为太阳直射点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师:太阳直射点离我们远了,怎么就冷了呢?
生:因为太阳直射点离我们越远,斜射的越厉害,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越少,所以我们感觉越冷了。
师:我们感觉越来越冷,太阳的高度角,现在是变大还是变小呢?
生:现在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
师:早晨、晚上和中午,什么时间太阳高度角最大?
生:中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师:我们这里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
生:夏至日十二点的时候。
师:我们这里什么时候,太阳中午高度角最小?
生:冬至日中午十二点的时候。
师:太阳直射点离我们越来越远,此刻太阳直射点往哪个方向移动?(2019年12月17日)
生:往南移动,快要直射南回归线了。
师:中午12点,是一天中地面得到太阳光热最多的时候。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不是出现在中午12点而是在午后两点呢?
生:因为地面得到太阳光后,有一个地面升温的过程。地面温度升高了,才将热量辐射到空气中,让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升高,所以气温升高是在午后二时,而不是地面得到太阳光热最多的时候。
到此为止,一个探究性问题解决了。
从自身感到的冷暖,想到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想到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想到了地面得到光热的多少与气温高低的有先有后的原因,想到了直射点远近与高度角变化的关系,想到了高度角变化与地面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一系列问题融会贯通了,学生自然可以更好地活学活用了!
再回到”白羊肚毛巾“问题上,也是根据与学生在校园里或放学路上探究整理的:
师:黄土高原上的人,有戴白羊肚毛巾的习惯。你能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环境,说说白羊肚毛巾究竟有哪些作用吗?
生:防风沙。
师:哪里风沙怎么形成的。
生:那里属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表裸露严重,不管是夏季风还是冬季风,都会导致风沙厉害。另外,黄土高原背面是内蒙古高原,那里气候干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草地荒漠化严重,不管西北风会带着风沙影响到黄土高原。
师:除了防风沙作用,有人还说有保暖作用,你怎么了解。
生:那里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处于与温带大陆性气候交界处,降水少,气温日变化年变化较大,一早一晚比较冷,冬天比较冷,所以白羊肚毛巾有保温作用。
师:有人说,白羊肚毛巾有防晒作用?你怎么理解呢?
生:哪里是温带季风气候,离海洋较远,大陆性特征明显,夏天中午气温高,太阳光照强,白羊肚毛巾就有防晒作用。
师:为什么从华北平原到黄土高原,大陆性特征越来越强海洋性特征越来越弱?
生:因为从东到西,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弱。
师:中国有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吗?注意引导学生辨析这两种气候类型的本质区别。
生:没有。
白羊肚毛巾的探究,就这样解决了。
贯穿了当地地形区位置和气候类型分布,了解了季风性气候,由海洋性特征向大陆性特征过度的规律,区分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关系,更好的把握了植被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这类问题做得多了,可以更好把学过的相关问题串联起来。有了这种更高更深更广层面上的学以致用,地理学习就不再那么乏味无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