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388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0.1808:最是书香能致远

(2019-12-15 19:46:30)
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N0.1808:最是书香能致远

新教育实验,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师生或父母子女共读一本好书。

相互交流读书的感悟和认识体会,实际上就是相互分享各自感受到的书香。

书香

世界上有一种能致远的香气,就是书香。

周敦颐描写荷花“亭亭净植,香远益清。”我的嗅觉不好,很多次路过荷塘,没有嗅到这种清香。我是相信周敦颐的,虽然身边没有荷塘,当我想到这句话的时候,荷的清香已经在我身边四溢了。

书香,我也嗅过,那是带着油墨的那种香味。很多岁月里,我认为这就是书香了。

犹太人,为了让孩子从小喜欢接触书,就在书上涂抹了蜂蜜,孩子摸了书以后会吮吸手指头,就会以为书是香甜的,这大概就是犹太人孩子心中的书香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些被书香浸润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把书香带到哪里。不管是天涯海角,不管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苏东坡到了偏僻的荒岛上,因为他的生活足迹的存在,这个荒凉的所在,被一种浓郁的书香浸润着。

苏武被困冰雪寒苦之地十几年,因为被书香浸润的他,也让那个地方有了值得回忆和敬仰的所在。这时的书香,像极了冰山上的雪莲,让人们身心强健到一种卓越的境界。

读书

为什么读同样的书,每个人收获都不一样呢?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常听到的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读同一本书,书香也是因人而异的。

记得六十多岁的邻居,见我在读经典,突然问我:“读书应该怎么读?”我说:“认真读啊!”

“不是,要用心灵去读!”

十二三年前读《论语》,与今天大异其趣。那时,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写作或说话更有文化范。因为我知道,很多优秀的文章或不俗的谈吐中,都因为有《论语》文化基因或者有《论语》文化的积淀。

后来,就一遍遍的抄《论语》,三四十遍抄,每抄一遍,就像是到一种美妙的境界中旅游一样。虽然说不出这种美妙,但是这种美妙足以让我坚持抄读,因为付出的多收获得更大。就这样,《论语》慢慢熟读成诵了。

一位年长的博友善意提醒我:背过《论语》没有用,关键要解读好《论语》,要多读与《论语》相关的系列历史政治文化等的书籍,更好理解《论语》文化的内涵,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论语》文化,让《论语》文化在现实中焕发出更多的生机活力。

于是我翻阅了《东周列国志》,看了《史记》中的一些重要篇目,背诵了《道德经》《孙子兵法》和《易传》,后来背诵了《心经》《楞严经》中的一些重要片段,读了《十日谈》《唐吉可德》《莎士比亚文集》《复活》等名著,读了《圣经》中“箴言”部分,浏览了部分故事性的片段,我希望自己读出经典中依然具有活力的所在。

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整天聆听孔子教会的被后世称为贤哲的弟子们,尚且对孔子话语中的具体含义弄不透彻,我们的解读说是懂些皮毛也就是比较自信的了。

其实,我们不用懂得皮毛,只要嗅得书香就够了。

每次“分享”,我都感觉浸润在这种书香中了。

分享

分享,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享自己的快乐,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自己的修行的经历。

我的分享《论语》,来源于一种没有机会参加传统文化周的一种补偿。我知道,传统文化周就是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每天结合《论语》中一章的内容,进行诵读感悟认识体验“汇报”,不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学习吗?

我尝试着讲,就像是给学生讲课一样。分享一章的诵读感悟体验认识,坚持五百天左右了,分享的内容应该是六百章次,因为有些日子,一天分享两章。

分享中,我发现了另一个浸润在《论语》文化中的我,也是心灵深处的美好的我。每次我都被这个我感动着,看到一个全新的成长中的我,看到一个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我,看到一个用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助力成长的我,看到一个拥有文化自觉和担当的我,看到一个不断自我扬弃的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