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95:公开课听评与主持人大赛
(2019-12-09 10:42:00)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795:公开课听评与主持人大赛
二十多年前,参加过一次语文教研活动,至今让我难忘。
一节不错的语文课,这是我的第一感觉。课后,有六七位老师做发言,分别从课堂导入、生字词的处理和课文内容的概括、修辞手法的解读、文章主旨的提炼、课堂拓展方面、教师的语言和表情手势方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每个指出存在问题的老师,都引经据典,有理论和事实依据,让主讲教师百口莫辩。我的心灵有一种要窒息的感觉,这不像是一次教研活动,更像是一次“批评会”。我想起老舍先生的一句话“考而不死是为神”,我看那位主讲老师淡定得很,听这些批评,似乎是一种非常荣耀的事。
我为被评论的老师感到深深的不安,就像是一只被解剖的小麻雀,五脏六腑都有问题,我不知道这堂公开课上的师生情何以堪。后来捧读《论语》,读到孔子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才对老师们的互评感受到了一种文化支撑。正是这种无遮拦,看似无情的批评,促使老师们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更上一层楼。我是接受东西比价慢的人,如果是我接受这样的批评,我很快就会懵了,改和提升都很难做起。本来那次主动参加语文教研活动,就是想瞅机会不教地理该教语文,会后这种换学科的念头就不复存在了。
另外,很多年以后,我都在琢磨被批评者和批评者的心态。被批评者,大概早就有了这种准备,自己主讲这节课,就是给大家做个靶子。这些老师,经受得住这种批评指导,很快会在区级市级乃至省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一纸种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获奖证书,让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至于主动积极参与批评的教师,他们有理有据的批评,彰显了自己积极参与学习教研的水平,别看他们这三言五语,背后是扎实的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淀。说别人这方面做得不好,自然自己也不能做得比被批评者差,这种发言也是自己努力前行和上进的宣言。
后来,我参加教研活动,每次给同事打分,都常常扪心自问。如果我打的分数偏低的时候,我就会扪心自问,如果换作我我会讲得更好吗?如果我会讲得更好,我会在评分留言中,写出自己关于可以上的更好的意见和建议。如若不然,我打的分数一般较高。领导问起来,我会说:”他这样讲,我感到挺不错的。我给个高分,就是觉得他的很多做法值得我学习借鉴。“
昨天,看一个中央台的节目——主持人大赛。每个参赛选手,都有精彩的表现,所以专家评审们给出的都是赞赏鼓励致词,董卿与另外几个评审有点例外,给几位比赛选手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循循善诱,在我听来也是恰中肯綮,选手们也是真诚的鞠躬致谢!作为一名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已经有多年不参加公开课展示了,每次评课的时候,我都会结合自己上的课进行打分,并写出意见建议或评价语。教研活动,更要为人师表,不管是被评者还是评议者,首先把自己摆在一个当小学生的位置,一起面对教育教学的困难,抱着相互欣赏学习的态度,这种教育教学团队学习成长共同体的建立,才会指日可待,否则一切形式上的东施效颦,都是南辕北辙。
教育教学研讨,也要有一种内圣外王的精神,不要色厉内荏。内圣,就是要不断强化提升内在修养,让自己的心灵足够强大而谦卑好学。外王,就是要沿着”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的思路,让自己的成长足以让更多人收益,足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当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缺憾和不足,仅仅盯着别人的不足说三道四的时候,就是非常可悲的了,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更何况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学研究活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