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1792:兴趣入手,抽丝剥茧
(2019-12-07 20:25:4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0.1792:兴趣入手,抽丝剥茧
地理学科涉及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与当前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理念相适应。要让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技能,要让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首先要让学生觉得学地理是一件有趣的事。挖掘地理教学重点与学生感兴趣问题的契合点,依次出发抽丝剥茧,培养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学习状态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
我问:“北极熊有这种愿望,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是“温室效应”,有的回答是“全球气候变暖”。
学生回答上的模棱两可,就是对这个问题理解上的不够清晰。我结合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给同学们普及相关知识:“温室效应,是地球上有了二氧化碳气体以后,就有的现象,应该是有数千万年或者是数亿年了。正是由于这种温室效应,才让夜半球不至于降温太厉害,更适合动植物生存发展。近二百年来,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显著增加,温室效应显著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才导致了北极熊想背着一个电冰箱作壳的梦想。同学们说,导致北极熊有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同学们一致回答:“气候变暖!”
陕北农民的白羊肚毛巾
在地理教材上,白羊肚毛巾和信天游,属于“黄土风情”元素,原先知道的就是陕北农民的头饰而已。
一次教研员问:“你们能讲出白羊肚毛巾有什么作用吗?它与当地气候等有什么关系呢?”市里教研活动,我们全县承担的任务,就是服饰与地理元素之间的关系。我没有承担这个研究课题,对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一无所知,仅仅知道的也是教材上提供的上面提到的知识。
这样的问题,如果与当地气候等有关,不仅学生感兴趣,作为一名任课教师也觉得有意思。事后,我查阅相关资料,还真找到了一篇文章——《服饰与气候》。研究白羊肚毛巾,就可以将于此相关的地理知识串联起来。
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特别是陕北地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的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气候比较干燥,受西北风影响较大,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大。白毛巾,在中午和气候炎热的夏季,可以防晒;那里的季风气候区,比较干旱,风沙大,白毛巾可以起到防风沙的作用,就像是我们这里的人才洗了头都包上一块头巾防止头发粘上灰尘;一早一晚或者冬天,起到保暖的作用。
通过这以系列的探究,学生对当地气候条件等有了一个比较明确具体深入的了解。对土质疏松易溶于水、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自然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知和印象。
葡萄(酒)里的学问
葡萄每个人都不陌生,酸酸甜甜的葡萄,不仅可以吊起人的口味,也可以激发人探究的欲望。普通葡萄酒和享誉世界的冰葡萄酒,也会让人有同样的兴趣。学生不会饮酒,但是探究类似问题的兴趣,不因不饮酒而有丝毫减弱,反而更是兴致勃勃。
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土壤水分,让葡萄对产地有着一种挑剔。先说热带,光照条件充足,但是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显然土壤水分条件不足,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显然有水分过于充足,不适合葡萄生长。
分析中国吐鲁番的葡萄、法国地中海沿岸葡萄和加拿大五大湖区附近的冰葡萄酒。
昼夜温差大,保证葡萄糖分积累,吐鲁番盆地、地中海沿岸和加拿大的五大湖区,其夏季气候特征都适合这一特点。吐鲁番盆地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地中海地区附近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五大湖区湿润气流,保证了葡萄生长适宜水分条件。另外五大湖区极容易受到来自北方寒潮,有丰富的冰葡萄作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