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1782:苏东坡的光芒
(2019-11-30 20:40:35)分类: 公众号发表文章 |
N0.1782:苏东坡的光芒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林语堂先生在他写的《苏东坡传》序文中写道:“有苏东坡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是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现在专心致志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
林语堂先生了解苏东坡,在于“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我没有林先生那么幸运,我了解苏东坡源于我读过的近百篇苏东坡写的诗文吧。
感觉苏东坡亲切感,应该是苏东坡诗文中浸润的那种文化和风骨吧。
二十多年前,去老师家拜访,是我函授学习班的班主任张英基老师,师娘是函授班的语文教材教法老师,想请老师帮忙借一本《诗经》。那年头,《诗经》新华书店里没有,各大学中专学校的图书馆里也找不到。老师给我他珍藏的一本《苏东坡诗选》,上面有班主任张老师的印章。师娘给我倒了一本白开水,又往水里加了点什么,我喝的出来,是加了糖的白开水。苏轼的诗文,就像是师娘加了糖的白开水一样。那一次,我给张老师和师娘留下了我发表在《淄川日报》上的散文《第一次离家》(写我十五六岁到第一次离家六十里的县城念师范的情景)。
我函授汉语言文学,有一门功课就是《李杜诗苏辛词》每每遇到苏轼的文章,都仔细阅读,感到欣慰,更感受到心胸视野得到了拓展。
评价苏东坡,常见两个字“旷达”。我常常反复吟诵着两个字,希望自己也能旷达。我常常感受到纠结,感受到患得患失,旷达正是我缺乏的一种文化和人格力量。
后来读了佛道儒等典籍以后,一直琢磨旷达的内涵,希望自己也拥有这样一种文化和人格。现在想来,觉得有点理解了。旷,应该是与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相当,与佛陀的“无所着出生其心”一样。达,孔子的一种解释“察言观色虑以下人”应该比较恰当,应该是自我完善提升成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思。
看到这里莫要轻信,当是我抛砖引玉了。
苏东坡如五岳独尊的泰山为人敬仰,因为他的文化和人格魅力。我如同泰山脚下的一抔土,既然学习苏东坡就不该有妄自菲薄自轻自贱之心意。
是日月可以照耀环宇,是萤火也该为自己和他人的前行奉献上一丝微光和温暖。苏东坡先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依然勤学不辍,学典籍他抄写过四书五经能用典而不泥古。他为政为官,敢于为民众利益仗义直言,不怕贬黜不怕坐牢甚至不怕遭受死亡威胁。杭州西湖上的苏堤,就是民众缅怀苏东坡浚湖筑堤的功绩而命名的。即使被贬到了蛮荒之地,苏东坡也写下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作为一名文化人,他在种种逆境中,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活出了一种堪称优雅的极致,活出了一种中国优秀文化人向上向善的极致。
就是这样一个自己崇拜的人,感到自己与他巨大差距的同时,也愿意相信他也是有缺点的人,好让自己感觉与他更多接近些。比如,我曾经津津乐道关于他与佛印的一个传说:
一天, 苏东坡与好友佛印一起打坐。苏东坡突然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你像佛。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我看你想牛粪。”佛印听了微微一笑,非常受用的样子。苏东坡回家告诉妹妹苏小妹:“佛印说我像佛,我说佛印像牛粪,佛印好像很高兴的样子。”苏小妹说:“人家佛印心中想着佛,看什么都是佛样子,你琢磨着牛粪,所以看什么都像是牛粪了!你比佛印的修养差一大截呢!”
实际上,经常把人看成牛粪的人,心中有着种种杂质和不良情绪念头的人正是自己。故事中作为苏东坡好友的佛印,身上闪现的正是苏东坡文化和人格魅力的光芒。
叙事者王红梅老师,在分享《苏东坡传》阅读感悟说:“有的人带着笑望着远方,有的人含着泪看着脚下”。苏东坡,就是教我们学会含笑眺望远方的人,就是教我们感受到人生诗意栖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