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1759:结缘叙事者,遇见更美好(讲述稿)
(2019-11-15 12:24:33)分类: 公众号发表文章 |
N0.1759:结缘叙事者,遇见更美好(讲述稿)
——我与叙事者的故事
尊敬的叙事者家人,你们好!我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赵成峰。今年54周岁,参加工作第36个年头了,现任初三两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兼任学校图书管理员。
我是今天的讲述者,我讲述稿三千字,大约十几分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建议。
好的教育叙事文章中,都有一个好的细节,这个细节将读者值得学习的一种理念或思想感悟,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品味这个细节中,读者有了朝向自我的完善提升,或有了学以致用的前行!
品——茶与教育人生
在博山正觉寺教师禅修班学习茶禅,有很多特别的感受。同样烧开的白开水,同样的茶具,同样的时间段,用茶禅师介绍的同样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等,同样的品茶方法,同样是二道茶,每个泡的茶的口味竟然不一样,五花八门,有的竟大相径庭。
茶师告诉我们,每个人泡的同一道茶,至少请三位同学品尝,请请他们说出品茶的感受;同时,每个人至少品味其他三位同学泡的同一道茶,并向对方讲出自己的感受。幸运的是,在茶道课上,我们与给我们做班主任的法师,相互品味了彼此泡的茶。
自己泡的茶,唯薄,绵软;法师老师的茶则厚重微甜。同学们的茶,各有各的不同,有的略微有点涩,有的更多一份甜,有的更多一份醇厚,有的……
在学习茶禅的时候,我想到了从事了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样的班集体,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设施和校园社区环境,在自己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教育教学艺术水平、不同的品行境界中,自己主导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就像是自己品味的茶一样,各有各的不同吗?
一个人的完善提升,可以让众多学生受益;一个人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势必也掣肘学生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心!
我希望自己的教育人生,拥有更多的厚重和微甜,就要追随叙事者,立足教育教学环节小事细节的完善提升,有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恒心韧劲,从量变到质变,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教学艺术水平的提升。
一张最差的桌子
五十周岁,加入叙事者团队,正值我的天命之年到来之际,我更把这当成上天冥冥中的安排和成全。三四年时间过去了,我竟然觉得活成了一个七八岁小孩子的精神状态,就像是下文故事中主人公小爱因斯坦一样,交上了自己精心制作后最好的一张小桌子,给叙事者讲述栏目——我与叙事者的故事《结缘叙事者,遇到更美好》!
小学生爱因斯坦并不出类拔萃,很多方面显得跟不上趟。老师布置每个学生制作一张小桌子上交,收齐了桌子以后,在课上进行讲评。老师举起一个小桌子说:“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班同学制作的最差的一张小桌子。”所有同学静静看着,想着自己的桌子比这张小桌子好在什么地方,感受着成功的喜悦,爱因斯坦举手了。老师说:“爱因斯坦,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老师,这不是我们班制作的最差的一张小桌子!”爱因斯坦站起来说,老师同学都用诧异的目光盯着爱因斯坦,“比那张小桌子更差的两张小桌子在这里!”说着这话的时候,爱因斯坦从自己抽屉里,拿出另外两张小桌子举在手中给大家看,“我一共制作了三张小桌子,交给老师的是三张中最好的一张小桌子!”话音刚落,教室里想起了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今天,我的讲述,像极了小爱因斯坦交给老师的那张小桌子。
小爱因斯坦为什么努力做一张小桌子呢?一种能力,成了生活工作学习城中的一种必须,自己又不具备或者相对较弱,那么就千方百计想办法弥补。学写叙事,就是补齐我人生短板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所以我选择了像故事中的小爱因斯坦一样的坚持。
这种努力,不仅来自于自身,而且来自于学生内心的呼唤和期盼!
学生“诚”的心声
叙事者每周上交一篇教育叙事文章,我每周写七篇,从中选出最好的一篇上交。叙事者公众号给我发的第一篇叙事文章是《老师,请尊重我的人格》。
课上,我抽查家庭作业,一两年来诚第一次认真写完了作业且答案都对了。我几乎不敢相信,下意识的问:“这是你写的?”这种怀疑还像毒蛇一般盘踞在我心中,我习惯性说:“要认真完成作业,不会做的可以空着,但是绝对不能抄作业!欺骗老师,就是欺骗自己!”
比我更激动的是那个学生,他举手后迅速站起来:“老师,请尊重我的人格!”涨红了脸,脖子上的青筋暴露着。
“我没有针对你!我绝对相信你是自己做的!请坐吧!”我明显底气不足,觉得作弊的人是我。
严于律己,爱护自己
不怕您笑话,一开始学写叙事,一般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写出一篇,好在那是2016年的寒假,自己有时间可以一点点的挤出来或挖掘出来。上班后,晚上十点以后学写叙事就成了家常便饭,最晚一次到了午夜十二点后。困了就吃苹果或桃子,或者喝牛奶吃点小点心,大脑就在这种咀嚼或消化中重新被启动。遇到在中午休息时来了灵感,就赶快写完,然后双盘着待个二十来分钟。
为了赶时间并坚持健身锻炼,饭后就是跪坐。或跪坐着阅读,或跪坐着学写叙事,或跪坐着备课批阅作业,甚至跪坐着与学生交流给学生讲题。跪坐和双盘以及后来的礼拜等,结合自己练习太极拳,较好的保障了我的身心健康。
很多人说我能静下心来,很有爱心,很严谨,实际上是一种误读,我知道自己如何心事如翻江倒海。如果你每天也像我读上一两遍《地藏经》背《楞严咒》并双盘着背一遍近万字的《楞严经》的选段,你一定也会静下心来。不行,你就再做几十分钟的礼拜,你肯定会静下心来。这些传统文化,好好践行,对身心很有好处。楞严,就是“大定”的意思,不是我高善于警觉而不沉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在时时处处帮助着我。我最怕失去慈悲心,《地藏经》天天帮助我,教我找回自己慈悲心。
学写叙事,是耕耘播种也是收获
1、 赶走了内心的抑郁。每次学写教育叙事中,我曾经诵读过的经典都在心中反复起着作用,改善我的心智乃至思想情绪状态。一种解决问题的朝向,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清晰。一颗玻璃心变得更柔软强大起来,就像阳光透过门窗照耀着心房。
一次,对桌说:“赵老师,你又写了一篇文章!”我感到惊奇。他告诉我:“每次写完文章,你脸上总是带着一种非常开心的微笑!”
2、 找到与人沟通话语中的毛病。一个冬天,我双盘着给学生上课,护腿自然不怎么样,冬天的寒风从敞着的门口进来,让我觉得难受得不得了。就冲着门口一个学生说:“请把门关上!”学生起身关门,没有了门口进来的寒风,我身上好受了许多,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这个对话,写在博文中。妻看后说:“人家学生为什么一定要给你关门呢?”我说:“这还需要想吗?学生当时立即关了啊!”“那是学生给你面子了!你如果说,同学请帮我把门关一下好吗?学生是不是觉得更好?”妻见我不开窍,直接点醒我。
3、点滴进步得到引导激励。
参加叙事者团队,王维审老师的引领善莫大焉,学写叙事中,我学会了对自己的点滴努力进行引导和激励。
《从三到万》,就是这样一篇文章,经过闫凡伟老师鼓励投稿,编辑宋鸽老师修改后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
“三”是什么意思呢?每次用一种固定电话拨手机号,都让我很痛苦:我只能一次记住三位数,没把十一位数拨够,就已经超时电话自动挂断。为了恢复记忆力,为了弥补自己文化积淀不足的毛病,我开始开始每天背诵五十字以上的文言经典,最终我每天能背诵上万字的经典了。这上万字经典,我坚持每天必备。天天诵读经典,加上每日的叙事者共读和《论语》“分享”,优化了我心智的同时,写文章的思路好好做事的思路,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
4、正视管理能力不足并弥补
在课堂上管理学生,是我一大弱项。
学写叙事以后,我开始写有针对性的叙事文章。无数次写关于这个(或这类)学生的成长细节、故事,看到了学生长处和闪光点,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吸收同学建议,制定了课堂行为习惯加减分细则,学生精力都用在如何可以得到加分上,经常多接近我寻找获得奖励分的机会(不是走后门而是严格按规定来),课堂上的小随便也就得到了较好的遏制。
三年多来,积极参与午自习值班等管理工作,每周看一个午自习,一次看两个班的午自习。每次午自习值班后,我都针对自习管理情况写一篇叙事文章。到现在为止,积累了一百多篇这样的叙事文章,让我逐渐摸索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育管理艺术。
《走向管理的光与影》,就是在这种准备下形成的。感谢姚淑君等老师为此文写编者按并发在叙事者公众号上,感谢《中国教师报》编辑宋鸽老师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并发表。在短时间内,我将自己的文章修改数次,这在参加叙事者之前之初难以想象。为什么修改得较快且效果良好呢?就是修改用的素材和理念,都是在每日一叙文章中多次出现过的,只是被从头脑中调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