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52:给学生一个“工作岗位”
(2019-11-11 15:14:0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752:给学生一个“工作岗位”
很多时候,教师有个误区,就是学生为班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吃亏了——这会耽误学生学习!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教师,是我不注意调查分析形成的一个偏见。
为了论述方便,我把学生为班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称作拥有了一个“工作岗位”。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都有这样的一个“工作岗位”,具体的名称,就是课代表或学习委员或副班长,总之称谓不一而足。
有了这个岗位,我成了学习活动或大集体的主人,虽然要检查作业、帮着同学听写或帮助同学复习功课等,我的各门文化课成绩几乎都保持在前一两名的位次。为什么呢?因为我因为自己的“工作岗位”,经常站在教师的角度反观教学活动,每次学习都尽量做到最好!
我认识一个学生,每门文化课都学不进去。班主任老师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负责照顾教室里养的六盆花。每天负责看护好这六盆花,再就是遇到有劳动卫生任务,吃苦耐劳用心细心,他总是第一位。
每天负责看护教室窗台上的六盆花,就是这个学生在班里的“工作岗位”。
图书室里有个搬书和给每本图书加盖学校图书章的任务,交给了这个同学和他的一个同伴。他们很认真完成了。这个同学的组织管理和带动作用,是最关键的。再有一次,课桌上被一种东西玷污了,要清除上面的污渍很难。所有同学尝试了,都清除不掉,我尝试着清除也失败了。正在无法可想之际,这个同学竟然找到了清除污渍的办法,并带领着同学,成功清除了桌子上所有的污渍。
我想,这样的同学,通过常规文化课考试找到一个工作岗位很难。但这个同学走向社会,找到一份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没有那么困难。
我非常奇怪,很多具有“工作岗位”的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或其他方面,不是受到负面影响而是有所进步提高呢?
后来看一些教育学心理学著作,知道有了“工作岗位”的学生,容易找到归属感,有了归属感,就有了努力前行的动力。这种归属感,是承担自己责任实现人生价值的所在。只要家长或教师用心,一个能让青少年具有归属感的“工作岗位”,总是可以量身打造一个的。
我教过一个学生,各门功课学习非常好,各项活动积极参加表现优异。
这个家长告诉我:“我们没有文化,也不知道怎么教育他。我常年跑车,常常顾不上回家照顾他们娘俩。他的母亲有先天性心脏病,一犯病,他就帮助母亲熬药,给母亲喂药。最早开始给母亲熬药,大概是五六岁吧。平时洗碗擦桌子扫地,都是这个孩子的,我们就把他当一个闺女(当地这些家务活一般是女孩干的)养!”做父亲的,说起这些不好意思笑笑,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红脸汉子。
这个孩子,从家长的安排中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岗位”。他不是家里的“小皇帝”,但他无意中很小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有了归属感的青少年,一般都比较努力尽力,因为他们有一种努力尽力的动力和智慧源泉,虽然他们最初的知识技能只是扫地抹桌子这样简单。
教师适当“懒”点或“无助”点,让学生在班集体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可以在己所能及的努力中,找到自己的担当和人生价值所在,也就有了一个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写这篇文章的间隙:我刚给两位同学找了一个“工作岗位”。我告诉这两位同学:“这项工作,光荣而艰巨——等级部主任孙老师一旦印好了地理复习用练习卷,第一之间拿到我的办公室里。去早了,没得拿;去晚了,就容易耽误用了,我要提前看卷子把答案做好!”
两位同学笑着答应了,全没有写作业时的慵懒。这两位学习智力有余归属感不足,希望他们践行这个“工作岗位”,对我有帮助的同时,也更好帮助到这两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