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46:学写教育叙事,管窥素材之源
(2019-11-09 15:53:0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746:学写教育叙事,管窥素材之源
每天坚持写教育叙事,素材从哪里来?
笔者写的内容,涉及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点点滴滴,如果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教育叙事写作的素材呢?
一、 把握自己心路历程探寻素材之源。教育的根本问题,常常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样,或者对眼前的处境处于一种模糊或混沌的认识层面,或者发现自己知识技能和思想觉悟认识上的短板。这个时候,通过教育叙事写作,更客观全面关注现实和自己的认识理念。去除一些想当然的成见,梳理自己自相矛盾的思绪,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想出解决问题的所要采取的措施或大致想法。在看到眼前困难挫折的同时,也看到自身和外界环境中的有利条件,梳理自己的思路优化自己的情绪念头言行,扬长避短更好前行。
举一个例子:亲朋友好,经常问:“你做教师忙吗?都是忙些什么?”这样一问,我常常语塞。我就抽空把日常情况写成文字,一次,两次,三次,我就积累的了这样一些素材。一次有个征文,要求写教师的一天,让社会更多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我就投稿了。编辑老师多次提出修改建议,于是就有《周四,我没课》发表在《黑龙江教育》上。
写了这篇文章,遇到有人问教师忙不忙累不累,我回答起来也就左右逢源,能进一步深入地与对方展开交流,达到了一种相互沟通和理解支持的目的。
二、 通过阅读名著启迪灵感挖掘素材之源。一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处理各种日常教育教学事务,应付一些突发问题,处置一些应急性的工作,如果说一个人头脑中还装着写作的素材和灵感,的确少见。如果说有灵感或看到素材的影子的话,也会被消磨殆尽,疲惫之余不想思考或写些什么。
如果养成一种阅读习惯,一直坚持读名著,特别是有传统经典文化诵读积淀,一切阅读都会变得不一样。每天挤出三五分钟或十几分钟,读上几页十几页名著,或者默诵你熟悉的经典,你会对一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些不一样的感觉,一种“俯瞰”和审视的感觉,就会感觉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被切换到一种较高的心智模式上,不仅利于我们教育教学反思,还会从实践中寻找到叙事写作的好素材。
举一个例子:
一个午自习值班,遇到有两个同学在讲台上“撑黄瓜架”,两个人虽然已经累得打烂淋漓脸色惨白,但是面对下面满屋子的同学,谁也怕丢面子不愿意先松手,所以周围同学怎么拉架也不管用。我面对此情此景,没有用蛮力解决,而是巧妙巧妙借用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智慧,帮他们“自我放松”,让同学们看到“师生互助”的本质,挖掘自身“勇于认错”的潜能,继而达成“相互赏识”的目的,最终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
事后,我把这件事写成一篇教育叙事《学生“撑黄瓜架”,我送上“四块糖”》经过编辑润色发表在《教育文摘周报》上。
三、 热爱生活扎实工作让一切历练成为素材之源。记得最初坚持学写教育叙事每日一文,到了第六天就感觉江郎才尽。从阅读经历中找不到素材,从过去的教育生活中找不到素材,从心灵深处挖掘不出素材,五个时候过去了,一篇八百字的文章没有写成。我知道如果选择放弃,到了明天再用上五个小时依然没有思路。我想到了曹子建的七步成诗,我想到这种关头需要自己逼自己。我继续沿着阅读感悟、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搜寻材料,最终在苦苦思考六个小时以后,我写成了一篇千字文。
从那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阅读、工作生活和心路历程,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就像我写文章一样尽心尽力,用心用力去做了去读了去感受了,接下来写教育叙事文章也就有了源头活水。这是反求诸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坚持学写教育叙事的智慧和力量,也是诵读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一开始没有大事可写,我就写坚持诵读经典这样的小事,就写随手捡拾垃圾这样的细节,写保障身心健康的种种小举措,继而写自己和周围优秀他人“自信自律助人”方面的微故事。这样写作中,不仅促进了自身的身心和谐,而且“道人善即是善”,很好改善了自己和亲朋好友的关系,改善了工作中与同事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的关系!一切真正的教育,都从改善或优化彼此的关系入手!
要有这种学写叙事中的额思维突破,要勇敢与不同类型的人交朋友,从相互交流认识和共事中,找到教育叙事写作的新素材。
好的教育叙事文章,不仅是事上有新发现,而是通过这件事对自己和相关的他人都有新的认识和感悟。王维审老师,曾经针对一个学生写了七十篇教育叙事文章。我开始大吃一惊,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学写叙事的过程中,在寻找写作素材方面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有些事件和人物,曾被写过多次,每次写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种感觉,更是叙事写作的更高境界,已经涉及到自己工作学习生活和教育叙事写作提升后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