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30:学写叙事,促进以文化事
(2019-11-02 17:04:3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730:学写叙事,促进以文化事
在学写叙事的过程中,我有一种转变,就是同样一件事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心态、方式方法途径对待,其结果也是大相径庭或异彩纷呈。
在学写叙事以前,由于惯性思维和积习缘故,某件事发生了,就习惯性的归因或者联系相应的后果。在学做叙事者过程中,我发现可以更加理性的方式,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新鲜具有活力的视角,让事情朝着一个更有利于自己和更多数人的角度转变。
用坏了工具的劳动
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孩子在干活的时候,由于用力不当把铁锨弄坏了,孩子没有完成劳动任务,工具也坏了,自然非常沮丧。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最好的做法,就是让孩子不要伤心,可以到一边歇着,由别人用其他劳动工具将这个任务完成。
文章中写到这位教育家,是这样做的:他首先安抚孩子,工具坏了是因为你没有掌握劳动技能,可贵的是你努力参与学习劳动的精神和毅力。这样说着,这位教育家找来新的劳动工具,与孩子相互切磋,顺利完成了这项劳动任务!
我想,自己与教育家的态度,看似区别不到,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其影响应该是巨大的。我的做法,可能导致这个孩子在今后对待劳动方面不再积极主动,因为他没有掌握必要的技能之前,可能会忌惮损坏工具而选择躲避。教育家的做法,可以激励孩子主动且智慧的参与劳动,可能在劳动技能和智慧方面得到可喜的进步。
困倦了的学习状态
对于一个勤奋且成绩优异的同学,他在课堂上表现出困倦的状态,我常常归咎于是不是累了病了。同样是课堂上的困倦,对于一个学习成绩不高习惯不好的同学,我常常归咎于懒毛病又犯了。
最近两多年,我一直参加某个公益花鸟画班的学习。课堂上,我是交绘画作业比较少的同学,课下我也是画得比较少的,课堂上多次站着听课都在打瞌睡,但是我知道自己的热情和努力程度,并不比那些表现优异的同学逊色。我的依据,就是我的绘画比起几十年来,都是最努力最喜欢进步最大的,而且绘画极大丰富完善提升了我的业余生活,我没有用毛笔画,我用铅笔临摹的画也非常精彩了。
我也多次讲过爱因斯坦造小桌子的故事:一个周末,老师布置了一份作业,每人做一张小桌子交上。老师在课上讲评时,举起一个小桌子说:“这是我们班同学制作得最差的一张小桌子。”这时小爱因斯坦举手,老师问:“爱因斯坦,你有不同的看法吗?”“老师,你举着的不是最差的一张,我这里还有两张桌子,比那张桌子更差!”爱因斯坦说着,从自己的抽屉洞里,掏出了自己造的另外两张桌子。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通过自己看到的现象对学生的进行评判,其实自己看到的常常只是冰山一角。学写叙事的过程中,我常常学着探寻学习困倦背后的原因。一者是学生确实有不得以的苦衷,就像是我在绘画班的表现。每个学生,除了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想引起其他人特别关注外,都想在他人面前展示更美好的自己。
自己尽了最大努力之后,也有不如意状态出现。当学生出现不如意状态时,也会和善地选择永远相信学生,并对学生为此付出的努力不吝赞赏。
《正面管教》中,常常提到一种现象,就是家长或教师,面对同学提出“再努力一点”!在个别情况下是有用的,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起作用,实际上在暗示学生并没有尽最大努力,对已经努力的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打击!
在学写叙事中,努力学最好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也相信他人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并把这种态度让对方知道,我想一切都会朝向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