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20:结缘“叙事”,遇见成长的美好
(2019-10-28 17:09:2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结缘“叙事”,遇见成长的美好
——我与叙事者的故事
2016年1月25日,寒假休息中,刚过了五十岁生日的我,因为精力和眼力有限,早已经放弃了多年坚持的读写爱好,假日闲暇时光里我还是会看过去的博客,就像是缅怀曾经青葱的岁月,好似它会帮助摆脱目前的近乎无助。偶然间看到王维审老师写的“你敢挑战吗?”邀请函,内容是坚持写三十天教育叙事文章,每天一文,每篇不少于八百字。
首先是感到心头一震,这种邀请中的热力我感受到了,王维审老师几年前就是我喜欢的教育作者,因为在《人民教育》和《山东教育》上多次看到他的文章,而且是我比较喜欢的那种“千字文”。接地气,含蓄隽永,像极了自己向往的那种优雅务实的教育生活。通过搜索,找到了王维审老师更多信息。在网上看到了《琅琊榜之王维审篇》视频,一边看一边被感动着。那时才知道王老师比我小十岁多一点,他内蕴深厚却平实的文笔,让我感觉他是我的一位有缘的师长。
决定追寻一种有意义的读写
知天命之年的我,处在了一种最尴尬的境界。不能离开“站讲台”一线,对课堂教学本身带来的压力一筹莫展。同样是做教师的妻,问我整天忙什么?我竟然支支吾吾说不出个究竟,似乎干着什么秘密工作什么事的。妻自然不高兴说上几句,我感到更加郁闷了。要是有种仪器,能把我现实中的积极努力和向上向善的心路历程录制下来,一切都万事大吉了。妻通情达理,看了一定不会抱怨,肯定会跟我一起想办法面对。五十岁,不上不下的年龄,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下有儿女需要教育成人。我的这种状态,显然是不合适宜的,然而我又怎么办呢?谁能帮帮我呢?
不善于表达沟通交流,除了曾自娱自乐的读写,除了能在课堂上将知识技能讲明白之外,其他方面我的长处屈指可数。捧读《坛经》让我汗流浃背;捧读《古文观止》《左传》部分,让我感到自己没文化;捧读《地藏经》,让我知道自己的悲悯消耗殆尽;诵读《楞严经》,让我看到内心被蛀蚀得很严重的所在。一切都需从头改过,大毛病小毛病,组成毛病的海洋。毛病如海,却不知如何下手。
王老师创建叙事者群,带领大家学写叙事,在叙事中遇到更美好的自己,对我而言可谓雪中送炭!
王维审老师的教育叙事写作,可以梳理自己的内心可以辨明前行的方向,也可以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好的叙事故事又给人多方面的启迪。跟随王维审老师,学做一个会写自己故事,做会写故事教育人的人,不就是改善自己目前状态的最好途径和阶梯吗?正好拾起原先的爱好,也算是有一定读写基础的叙事人。另外,我还有种愿望,就是通过叙事写作,更好的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更好扬长避短。几十年来,我常习惯了被动地工作生活学习,时间长了我渐渐读不懂自己了,甚至觉得自己成了一个陌生人。不用说妻子在问我忙什么,我都怀疑自己究竟在忙什么?我的人生出了什么问题,我该怎么面对纠正,我都都想通过叙事写作来辅助解决。另外,叙事可以让我更好展望未来:坚持天天写,等我退休的时候,我就可以借此回忆自己的教育人生,兴许像王老师那样给人以启迪,也让自己的人生不再无聊,更主要的是我不想人云亦云,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完善提升自己,也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王维审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生标杆,我找到了学习的样板。
学写叙事补齐人生短板
扎实做事,也是我欠缺的,王老师的叙事者,不是仅仅朝向更好的写作,而是借助叙事写作更好做人,更好的做教育。一下子变成一个合格的叙事者不可能,但是我可以在这个叙事者大学校里,慢慢改变,可以是是三年五年,也可以是十年八年。
记得参加工作之初,看到同样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同事,他们都能侃侃而谈,说那些高兴的事糟心的事。他们说了,得到了同事的同情甚至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我不说人家就觉得我什么问题也没有,是喜欢藏着掖着的人。很难交到朋友不说,教育工作中必要的团队合作也很难争取得到。
叙事者群里的优秀老师们,
要学好,不能仅仅停留在看上,而是自己亲自写,写了再与优秀文章比照找出问题和差距。要每天都写出一篇文章,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十天,每天坚持写一篇八百字以上的教育叙事文章”,这是参加挑战者耳熟能详的核心内容。前六天,我还觉得有什么可写,到了第七天我挖空心思却找不到可以写的内容:吃了早饭后,就在电脑前写文章,怕晚上十二点前写不出文章来耽误当天的上交。一坐就是六个小时,写一段后,自己看看不行删除了,如此反复多次。从经历中搜寻素材,从读过的书中搜寻素材,从心灵深处搜寻素材,整整过去六个小时了,一篇文章才刚好完工。挑战,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实力,也看到了以前的自以为是。叙事者,是讲究实打实的,一点虚妄东西掺进去,也会暴露并被剔除。学然后知不足,三十天的挑战,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很长时间不再读写的我,开始鼓足勇气扬帆远航!
写作的源头活水,让我找到了,一种是叙事心路成长历程,一种是叙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历练。“心灵和脚步,至少有一个在前行的路上”,一个真正的叙事者,就必须是努力前行的人,不管是心灵还是行动。
从那以后,我把阅读后表达一种心路历程的文章,也归类到叙事文章中,因为除此之外,我写不出更像样的叙事。查看叙事者群里,其他老师们写的文章,像我这样勉强的叙事几乎没有。我感受到自己的另类,也有了必须从头学起的决绝。叙事,是我的短板,过去是现在也是。小时候,在家里,是父母哥哥姐姐替我讲自己的事情;在单位,是要好的同事,帮我讲自己的事情;在家里,是妻和孩子帮我讲自己的事。为了更好的交流,我连续定了五六年的《演讲与口才》,每天文章必看,有些喜欢的文章看得滚瓜烂熟。后来,发现自己不是说话技巧的问题,而是属于文化方面的问题,于是开始背诵《诗经》,源于孔子的一句话:“不学诗无以言”!背诵了部分《诗经》中的内容,还是得不到表达的要领,又在《易传》看到“易其心而后语”,这个比较高深,我难以领悟,从孔子的“仁者必有言”明白自己的品行修养有亏欠,需要从身边事和点滴小事一一弥补起来。
做事有问题,坚持叙事写作来来助力发现弥补!
在最初三十天的挑战中,我虽然一天一篇文章没落下,但是我发现自己的三十篇文章中,与王老师走出困境的叙事的确不是一回事,我写的是一种诵读经典后的心路历程。王老师的叙事,植根教育教学实践这本无字书,我的叙事心路历程难免有“清谈”之嫌。古往今来有“清谈误国”,我警觉自己有“清谈误教”之嫌。这种误教,不仅涉及对学生的引导激励,也涉及自我完善提升!
每个优秀的叙事者写的文章,都是我学习的老师。他们写的文字,让我想到自己曾经遇到和面对的事情,想到不同的面对方法和不同的抉择取向,我慢慢看到自己做人做事和写文章的不足之处,慢慢的从他们的文章中,找到了我前行中可以参考学习的榜样。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很多知音。
我做事上有问题怎么办,不管是不扎实,还是不主动,还是细节的不够注意完善提升,都要一一解决。我用“中医”办法解决自己的病症,通过诵读道释文化打开心结,通过《论语》文化广接生活工作学习地气,通过备课上课师生交流同事互动等方式途径,更好解读践行优质教育或教育实验。
2017年,在王维审老师和叙事者团队支持下,我在叙事者群里分享了自己的《论语别裁》阅读体验感悟。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准备,在五十分钟,念完了近万字的稿子。从那一刻,我明白了“事非经过不知难”,更加积极主动将经典文化,从高高在上拉大地上。三年来,追随叙事者,阅读了三十多本名著,真正核心文化还是与《论语》有关。王维审老师提倡精读一本书,打下一个阅读的桩,其他阅读都围绕这本书展开。我想,用《论语》做自己阅读的桩还是比较合适的。为了真正发挥《论语》阅读桩的作用,从2018年7月7日,我坚持每天分享一章《论语》诵读体验认识感悟,已经坚持了快一年半了。通过这种分享,将遇到的事情读过的书写的文章做的事情,通过《论语》中的内容,将它们融会贯通。阅读,不仅仅是照搬照抄,而是将这种文化融入自己的生命中,让自己的生命因为优秀文化的浸润和熏染而升华。
在《论语》分享中,我常常存在的一个毛病,就是说得好,做得差。妻听了我的“分享”,有时称赞,有时会说你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和说的不一样呢?这个时候,我就脸红耳热,没有争吵,我知道这是自己的问题。我会找原因,我的这种解读为什么华而不实,并有可能的话立即千方百计弥补矫正。学的说的做的一个样,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也是每个公民和教师所希望的,只有这样才能身心和谐,才能走上有意义的读写做合一的完美幸福的教育人生。我见过王维审老师的文章,见过王老师本人讲的公开课,知道王老师也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读写做合一,也是叙事者成功的基石。任何一个环节弄虚作假,都会功亏一篑。
在学校里,我的领导同事和学生,也会帮我“打假”。他们读我的文章,听我的课,看我说话做事,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我都把他们当成真朋友。陶行知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了“假教师”“假学生”等一系列需要防微杜渐的教育之“假”。我也一直防范自己在叙事写作中“造假”。当然,我没法保障自己读写做都是真的,这也是天天坚持叙事写作的原因,今天认为是真的,明天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是假的就要抛弃。原来看似假的,在实践中是真的,就要坚持。实践是坚持真理的唯一标准,叙事者把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一个衡量真假教育的唯一标准。当然,一种真正的好教育,不仅是学生受益,也一定是促进教师身心不断完善提升的,这也是检验是否真正好教育的试金石之一。
为什么用《论语》作为我深度阅读的核心桩呢?我曾经跟同样爱好读书的同事讨论过,读过很多书后,发现这些书中的文化,都可以与《论语》这本书中的文化联系起来,《论语》是一切文化的根本和扎根生长的土壤。实际上,除了分享《论语》外,我看的书都不是《论语》,除了每天背诵上万字的佛经内容之外,就是看自己的教科书和叙事者共读书和教育教学生活这本无字书。把它作为阅读的桩,是因为它的根和枝枝蔓蔓,可以把自己学过的一切属于文化的东西“装”起来,可以通过《论语》文化载体展示一下。我这样理解这种阅读的桩,不知道王维审老师认为我理解的是否正确。
叙事者对我的粗鄙没有嫌弃,而是通过公众号做了多次推介,至今我看到叙事者上交习作统计栏目中,我排在第一位,我都感到是一种莫大鼓励。顾燕能老师对我的鼓励更是无以复加了,直接将我写的《风雨凄凄苏东坡》印发给她高中班的学生们看,现在想来,让我觉得写不好就对不起叙事者家人。常驻我们叙事者群的《教育文摘周报》编辑张北北老师,先后两次登载我与阅读有关的文章,先是《不断调整“定位”,不断“重塑”美好》,后来登载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评论的文章《苏氏教育思想管窥》,给予我的引导激励也是令我难忘的。
虽然我言之凿凿,我的文化上肯定还有很多问题,文字上的东西相互攻讦和取代,都没有叙事写作和更好的做事来得有意义和价值。叙事短板要解决,做事能力要提高,是我必须要自己越过的一道坎。叙事者“挑战”活动中,王老师建议大家每天为五篇文章留言,每次留言在十字以上。我知道自己基础差,用“勤能补拙”的办法: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每天为十篇文章留言,每次留言近二十字。另外叙事者群里其他老师给我的留言,也极大激励了自卑的我。一个点赞,一句鼓励的话,一种建议,都让我激动不已。妻见我开心问缘故,我说自己写的博文得了一支“金笔”。妻明白缘由后说又不是真的金笔,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我说:“这支‘金笔’,比真的金笔更珍贵!”勤一定能补拙吗?肯定不能,但是有用。前行中,吃到领自己欣慰的甜头,也是必须的,我不能例外。
看到叙事者群里的老师,在短短的三十天时间里,就有优秀叙事文章见诸报刊,极大激励了我。那个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争取三百天发表一篇文章。就是这个目标,对我而言也很艰难。参加叙事者三百天后,机遇来了——《中国教师报》编辑宋鸽老师,在叙事者群里发布征文——写与自己“死磕”相关的成长故事。我就写了一篇自己诵读经典的故事,最初我只能记住手机号码里的三位数,别人问我的手机号码,我都背不下来。后来坚持每天50字经典背诵,到现在每天能背诵上万字的经典。这件事,就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死磕”。在闫凡伟老师鼓励下,我鼓起勇气投稿。编辑宋鸽老师又进行修改,发表《中国教师报》上,这成了我参加叙事者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带着问题前行,在前行中解决问题,这是我常常告诫自己的。这次成功,对我激励是巨大的,让我更加积极向叙事者学习。那时,我的初一地理教学陷入一种困境,有些基础弱后的同学,开始产生厌学情绪,我受到叙事者王玉鹏老师“把我写给你看”系列互动启示,写了《皮皮休梦游世界》系列,共十几篇故事性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地理故事的方式,接受地理知识。同学们除了积极阅读写读后感外,就是也想学着写类似的系列故事。课代表吴艺桐同学,直接写了拿给我看——《皮皮休梦游撒哈拉以南非洲》。我看了以后,觉得写得比我写得还好,就印发给每位同学。这一系列活动开展,激发挖掘了师生教学的兴趣,让我的教学走出师生倦怠的困境。
哪里有困难叙事冲在前
有了教育叙事相伴,本来想着凭借着叙事的智慧、力量和情怀,我可以四平八稳地上好这两个班初二初三的课。2016-2017学年暑假后,领导安排我教初三,而不是跟班教初二。我的头顿时大了,教材改变了,我已经六年没有教过初三了,而且初二新教材没有教过。半年叙事者群里的历练,让我没有习惯性的怨天尤人,而是通过叙事写作凝神聚力担起这副担子。我感到有底气的,还是我参加叙事者半年以来,发现激发挖掘出来并开始逐渐拥有的——自信、智慧和悲悯情怀。
我开始叙事自己情绪念头方面的问题,叙事遇到的教学知识技能艺术层面上的问题,叙事我向身边优秀榜样孙翠苗老师学习的经历,叙事我“先听一课,再上一课”的听授课模式,叙事我与初三这伙学生中成长的点点滴滴,叙事我与班主任老师和其他任课教师的互动,这些叙事文章每天在我的QQ日志和新浪博客中同步发表,得到叙事者老师关注的同时,也得到了领导同事同学们的关注,不善于言谈的我,通过叙事写作,较好的理顺了领导同事师生之间的关系,做到了相互理解支持帮助和及时沟通交流。
叙事者,让我学会了在逆境中如何与人合作和群策群力!其中,及时把我对领导同事和同学乃至家长的感念之情表达出来,这是我参加叙事者以后的大收获。一开始,我的博文只是我自己在看。我后来写了几篇与学生有关的,就传给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将这些博文,转给了学生和其他同事,于是我的日志有了更多读者,这些读者就来自我的领导同事和学生。他们阅读我的文章,也成了我前行中相互帮助的好友。参加叙事者,让我践行“道人善也是善”,进一步读懂了“日行一善”这句话中蕴含的更广泛深刻的内涵。
一个语文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善意提醒我:“写文章,不要太勉强!”我深深知道自己的水平,我不是勉强,而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我的内心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写,就像是火山要喷发一样,不学着叙事者的做法写出来,就觉得憋得难受,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认真生活工作过。叙事,像是一缕阳光,照进我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也让我身边的同事学生感受到这缕阳光的温暖。我借用叙事者的智慧,与几位厌学的同学交流学做真朋友,让我们的教学和相伴成长有了更多美好的回忆而不是尴尬。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翻看教初三一年写下的学生成长故事,让我似乎又回到了那激情复燃的岁月。下面就介绍其中一篇教育叙事的前因后果。记不住学生姓名,成了困扰我的一个大问题,因为要分层教学,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就必须掌握每个同学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动态情况,要不然常常出现一些误导,对师生双方都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促进我识记学生姓名,还有几件有趣的事情:
一天, 看8.6班班主任宋怡静老师有点空,我就说出了心中的两个疑团:“我怎么看到一个同学串班,刚才明明在五班听过我的课了,我接下来到六班上课,她又跟到了六班。”宋老师听了哈哈哈大笑起来:“五六班有个双胞胎姐妹,一个在五班,一个在六班。”听宋老师这么解释,一个疑团消失了,我继续问:“在五班,我看到一个同学,明明坐在最后一排,另一节课就坐到了最前面一排,你们班主任给学生调位了?”宋老师说:“他们是双胞胎,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不同之处,就是其中一个下颌多出细微的一道痣。”
我上下班步行,经常遇到比较活泼的一个与我说话,说了之后就骑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一次我遇到她问,你们两个谁骑自行车。这个同学说:“我们姐妹俩,一人骑一天!”一次,我看到妹妹错了一题,姐姐没错,路上遇到妹妹便说了出错问题要注意的事情。这个同学介绍说:“出错的是某某某(她妹妹的名字)”。我就告诉她:“你当姐姐的,就帮我提醒一下妹妹好吗?”姐姐笑着答应:“好的!”我那时感觉,教学并不枯燥,充满着梦幻般的色彩。
课下张冠李戴还觉得有趣,课上张冠李戴让我很被动,于是我开始背学生姓名和样子,以至于让课堂上的引导激励更是有的放矢。我从班主任那里要来了同学们的姓名和照片,存在我手机里,一有空,我就看着照片记同学们的名字。就是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想到某个同学的一些情况了,马上掏出手机看一下相关的照片。为了不让学生有投机心理,我告诉同学们:我记住每个学生姓名,不要心存侥幸。说着这话,我顺便掏出手机,告诉同学们:我的手机上有每个同学的照片。大家“哇——”的一声,我以为自己哪个地方错了,后来才知道学生觉得稀奇而已。
仅仅知道学生姓名只是第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当前的状况也不够,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脾气等。为了写好学生成长故事,我不断向班主任靠拢,向了解学生的老师靠拢,就像是一个赶新闻稿子的人,不断为写学生成长故事搜集素材。一年的时间,写了二十个左右的学生故事,虽然这些故事达不到投稿水平,但是却让我极大的走近学生内心世界。我了解了学生成长中不被人注意的细节,慢慢通过这种相识相知感动学生,这种叙事写作让我这个不是班主任的老师,也慢慢变得像一个班主任一样了解学生。这种了解中,不断促进我完善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不断促进我提升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专门买了一本本子,称之为某某班学生日志。每个同学占其中一个页码,我给同学们所在的页码编了目录。课堂上下,及时根据我了解到的内容,充实到相应同学的专页中去。为了方便记录,当时就用三五个关键字。配合着叙事写作,我会联想到这三五字记录背后的成长故事。这些学生毕业了,捧读这个小本子,有些情境还历历在目。后来,我发觉这样不够完善,缺什么呢?缺学生自己的梦想追求,缺学生的自我评价,缺学生自身的阶段性目标,身体锻炼方面的,文化学习方面的,还有劳动卫生自我约束管理方面的。我在接下来教另一界学生时,就把这个短板补齐了。将学生的梦想、兴趣爱好特长等了解了,与学生沟通交流有了更多主动性便于因材施教。
后来学校来了一个插班生,周末我去家访,家长也是同事的一个学生,一个劲讲自己的女儿怎么懒,请我严格管教。说喝水得家长倒上端到眼前才喝,脱下袜子自己不洗等母亲洗,学习也是不逼紧了不做。我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感觉学生基础不错,而且这些懒毛病都是家长惯着才这样的。以前我会没有办法,有了叙事者中的好例子,我就趁机单独与家长交流,请她多鼓励女儿,让女儿自己能干的事情自己做。课堂上,我鼓励这个同学大胆质疑,这个学生来自于大城里,对于质疑很有兴趣,于是走上了努力学习的正常轨道,始终没有看到她在学习上的偷懒。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受到叙事者强大心灵的影响,我开始在同事和学生面前坦言自己的不足。因为坦言不足,我赢得了年轻优秀榜样孙翠苗老师的倾力帮助,让我全程观摩她的备课和教学全过程,整整一个学期,为我在一个班讲了近六十节观摩课,涵盖初中地理复习内容的百分之七八十。因为我坦言自己的不会,并讲述虚心向孙翠苗老师学习的故事,赢得了学生的认可,也激励了学生虚心努力学习。一学年来,孙老师与我的师年轻师傅带年长徒弟成了一段佳话,学期末“最美教师”评选,孙老师被评为学校最美教师之一,我被评为级部最美教师之一。
从王维审老师那里学到的叙事教育,我也在教学中尝试着用。以前与学生见面第一节课,常分享一些“自信自律助人”故事,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暑假后,我刚刚接了两个教学班。第一次见这些学生,就讲了他们的同学助人为乐的故事。这个故事,我是无意中听到的。一位邻校同事的手机丢失了,在操场上(我们两个学校暂时共用一个操场)。去找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这两个班的同学中的四位知道后,就主动帮着找,把整个操场找了个遍,最终找到了手机。这个同事非常感动,非要找同学们的班主任当面致谢。向我打听这四位同学的班主任,我就趁机记录下了这个故事。没想到,我接初三地理教学,就是教这两个班的同学。我把这故事讲给大家听,同学们都听的很认真。一个故事很快讲完了,每个同学心中也都埋下了一颗自信自律助人的种子,甚至是拥有了它们茁壮的幼苗。
有一种坦荡和不自私,是隐瞒别人的善行。写到这里,我之所以夜以继日的完善这篇文章,就是王维审老师和叙事者团队为全国各地喜欢叙事的老师付出太多了。他们的善行,让我觉得自己不说出来,就憋屈得慌。所以就有了每天数千字的讲述与叙事者的故事,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洋洋洒洒近万言也就不足为奇。
前行中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前行的脚步不止,叙事者的笔下意想不到的精彩就会不断出现。
就拿叙事者讲述的写稿而言,一开始我觉得没啥可写。因为在一千多个日夜中,我无数次充满对叙事者的感激之情,这种叙事作用已经渗透到我的骨质,成了我前行路上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而且是属于钙质的那一种。王维审老师讲,没有认真总结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我在写讲述稿的时候,写出一篇后,当时感觉完美,过后马上看到种种不足,于是接着写,有了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有了某篇讲述的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等,最终是从头再来写的稿子。
这次写作中,给我鼓励和帮助的,有好几位老师,特别是毕寒老师提醒我,写与叙事者有关的。我才发现,自己喜欢写心路历程的毛病又犯了,让人看不出与叙事者的关系。我的这一走神,让人无法看到自己成长与叙事者的关系,是言不由衷,也是愧对叙事者。于是,我结合三年多来的叙事学习,将这种写作变成一种以时间先后顺序为主轴的“故事”讲述。
我的讲述非常平实,更平实的是我的经历,没有什么成绩和荣誉点缀,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甚至我写的事情小的几乎让过去的我觉得微不足道,正是这些过去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正在改善提升着我和自己学生的心灵,而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记得一位叙事者曾经在文章中写道:文章写道好处,没有它奇,只有平实,就像是一日三餐,就像是每个人必须喝的白开水,就像是每天日复一日的上班下班,就像是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生活学习。这种看似简单重复中,改变正在悄悄发生,这是叙事者的智慧和力量、情怀,在悄悄起着作用。我受叙事者群的浸润熏染,这种改变也在我渗透到我教育人生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这种平实的努力,得到叙事者的鼓励!王维审老师到山东淄博张店实验中学讲课,知道我是淄博人,特意告知我。这次讲课后,我与王老师有了一种非常开心的合影,前行中更加感觉不孤单。在张店实验中学听过王维审老师讲课后,许多听课的老师,纷纷加入了叙事者。在叙事者群里,我有了更多淄博老乡。在那次讲课大讲堂上,王维审老师向与会的二百多名教师介绍了我坚持学习叙事每日一文的事迹,应得到老师们热烈掌声。掌声如潮水一般,王老师笑了,我也笑了,我清醒地认识到,掌声是送给努力工作坚持教育叙事写作人的。
自参加叙事者以来,写的一千七百多篇文章,叙事者群公众号发表二十四篇,被新浪博客推荐发表76篇,在《中国教师报》《今日教育》《教育文章周报》《山东教育报》《教师博览》等发表文章十篇。博文点击率,也从参加叙事者前的每天几人次到上百人次。我不能预见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知道一切都会在自己的努力中变得更加美好。也许有旱涝、台风、寒潮、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发生,那是生命中必须的历练,经历过这一切,才知道平平淡淡生活工作学习才是真,让自己和他人在这种平淡中变得更有涵养遇到更美好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快乐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