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15:“油梗”血沃“桂花”开
(2019-10-24 17:06:0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715:“油梗”血沃“桂花”开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在我们老家山坡上,有很多不被人瞩目的油梗,一种不曾开花没有多大可观赏价值的普通绿植。
我躺在老家堂屋的床上,透过窗户,对面的山包上就有许多这样的油梗。埋没在绿树丛中,不被人注意。自从有人知道油梗可以嫁接成桂花,人们就到这个山包上采油梗来养着,时机成熟了就嫁接成桂花。
因为人们到山坡上疯狂采集,眼下油梗已经从这个山包上绝迹了。我作为教师的成长经历,像极了这些普通的顽强生长的绿植。在我五十岁时,遇到叙事者是人生一大幸事——发现自己的教育人生也可以有望嫁接成“桂花”。
教育生命里的珍珠
1984年暑假过后,我淄博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淄博市淄川区东坪联中任教。
刚做教师的时候,常常半夜突然醒来,为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或细节纠结困惑不已。比如,某个同学说了一句令自己不高兴的话,一个同学做了一个让自己难堪的表情和动作。第一年,这种梦魇特别多,因为我缺乏经验能力且做班主任的缘故,从根子上讲我缺乏一种自我教育管理文化的支撑。崇高坦荡和琐碎纠结,差别就在心头一念之间。这一念一觉,却被一种繁琐和纠结深埋着。
我的生命的智慧和力量,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被深埋着了,只是登上讲台的一刹那,在那些天真活泼充满着幻想和朝气的孩子们面前,一切变得清晰不过了。记得有句话,似乎形象刻画了我心态:在慢慢征途中,驴子和骏马开始亮相了。我不是骏马,甚至连驴子都不是,驴子是可以负重前行的,虽然没有骏马的矫健,我却似乎可以被一根稻草压趴下。
缺乏班集体制度文化支撑——
班长朱怡强同学,管理意识比较强,告诉我:“赵老师,我们制定一个班规,争取大家一致通过。有了这个班规,谁违反了,就批评或被处罚,就不再是您与某个同学的问题了,而是违反班规的同学触犯了集体的利益。”那时,我听了朱怡强的话心里感到茫然,竟然不知道如何实施,除了心生惭愧之外,竟然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已经五十岁的我,遇到类似情况,一位同学向我提出制定日常行为习惯加减分制度,我立即欣然接受并付诸实施。再次想到朱怡强同学向我提建议的情景,时光已经过去了三十二年。
让学生缺乏归属感——
董涛是情商很高又很随便的一位学生,与性情类似的张文宾同学,他们平时让我操碎了心,却在元旦前大力合作,自编自演节目,还获得了元旦学校汇演的二等奖。另一位插班来的女生,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却组织了班集体大合唱,元旦文艺汇演前多次排练,同学们都积极参加且最终参赛获奖。我的课代表李静,不爱说话,交作业的时候,常用英语给我留言,透过这些话语,我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做一个好老师。
这些学生的优秀,没有得到及时的肯定,他们身上的不足,也没有及时关注和矫正,以致于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引导激励基础上的严格要求。他们感受到的是教师情绪化的批评指责和要求,时间长了,他们感觉到老师不是他们人生的导师,也就开始对我慢慢疏远。一个教师,不一定非要比自己的学生优秀,但是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朝向,让他们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缺点。学生可以一时不接受,但是教师不可以不给这个朝向。就像是一幅能打动人的画,一定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缺乏循循善诱的教育艺术——
太直白的说教,都会让学生反感。在教育教学中,一边学习一边积累。实际上,任何一个教育的精彩都无法复制,那么我就努力让自己处于一种学习上进的状态中。鉴赏名言警句,分享身边优秀人物成长故事,却永远都不会过时。曾做过语文教师的我,也运用读写的便利,开展了“送你一杯心灵鸡汤”活动,就是每周抄读文质兼美的三五百字的小短文,并写下感悟体会认识心得。参加叙事者后,与同学们分享“自信自律助人感念担责健康安全”的微故事,弘扬同学们和周围他人身上的真善美,优良的种子在孩子们心田播下了,各种杂草荆棘也就少了疯长的空间。
没有扬长避短,却有求全责备——
平行班里有个叫周涛的同学,很有音乐天赋,经常帮我教同学们唱歌,当时的一些流行歌曲,都是他教同学们学会的,如《采蘑菇的小姑娘》、《校园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
这个同学叛逆性较强,体育音乐有特长,文化课学习却是不入门。我没有抓住他帮我教歌的机会,激励他向更好的地方努力。只是把他看成一个帮工,一次我正要上课,他将腿放到了课桌上。年轻气盛的我,守着众多同学让他放下去。在同学们目光的支持下,他放下腿去,却因此成了我的对立面。之后不仅不再帮我,而是处处变着法子让我难堪。
参加工作第一年的喜悦中的“痛”,就像是贝身体里掺进的沙粒,让我的心灵中不断分泌一种特殊的物质包裹她。2016年遇到遇到王维审老师创建的叙事者后,通过学习写教育叙事,这种心灵的创伤慢慢得到治疗。在王维审老师和叙事者其他优秀老师的鼓励下,我不断学写自己和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提升教育艺术,改掉简单粗暴的做法。
“痛”成了我前行路上不竭动力
我知道自己想到的多,真正比较流畅准确写出来的少,就用最笨的办法,叙事者每周提交一篇教育叙事文章,我就每天写一篇,从七篇中挑选出比较像样的一篇。就是这比较像样的一篇,比起叙事者群里优秀老师们的文章,也处处相形见绌。当时,我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就是水滴石穿。看到不少老师纷纷投稿,教育叙事文章被各大报刊发表,我告诉自己守住初心,我写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更会做教师,学会更好的做人做事。
告诉大家,在好多年前,我经常做一个梦,梦境是这样的,就是我的“豆腐块”文章,经常发表在某些报刊上。醒来后,觉得是“黄粱一梦”。自己连篇文章都没有写,怎么就发表了呢?从写叙事文章中尝到甜头的我,感觉每天写出一篇文章,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激励。坐在我对面的老师,看到我一脸微笑,问我:“赵老师,有什么好事!”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
有一次,一位同事在校门口签到的时候说:“赵老师又写了一篇文章!”我想这个老师莫不是看到自己某篇文章发表了,转念一想,自己根本就没有文章投寄出去怎么会发表呢?想到自己刚刚在放学铃响前写完了一篇教育叙事文章,心里感到很坦荡,而且也找到了努力方向。想发表文章的心,总是有的,鉴于自己目前的情况,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指标:每写三百篇文章,希望能发表一篇文章,也就是一年一篇文章吧。
实际上定下这个愿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过年走亲戚,妻给一位亲朋好友讲我每天都写一篇文章,那位亲戚马上说他的另一个亲戚也是在写文章,并且拿出发表文章的报刊拍照让我们看。亲戚跟上问:“赵哥发表了吗?”妻说:“他才刚开始写,还没有发表!”我的这个愿望,就是过年再到他家做客的时候,希望有篇发表文章可以拍照下来给他看证明咱也能写。
也许是心诚则灵吧。经过叙事者
我参加叙事者后是比较幸运的,幸运参加了这样一个成长团队。我们单位只有我一人参加,在众多的线下叙事者团队中,显得孤单了写。在单位,还是遇到了支持我的领导和同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帮助我。包括上次叙事者团队分享,我的家人和同事都给我最大帮助。在叙事者大家庭中,得到的帮助更是难以计数。杨雪梅不仅多次告诉我文章发表的喜讯,而且给我的文章小标题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寇介芳老师也是,并经常给我点赞鼓励。王维审老师2018年暑假来张店实验中学上课,特地叫上我,让我幸福拥有了与王老师的面对面,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开心的合影。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我在叙事者团队中感受到了。
离别哭与成长乐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被调到花雨沟小学。
我的任教师的是小学五年级的数学,一个班只有二十九个学生。比原来一个班四十几个学生觉得好管理,而且艾校长兼班主任,管理学生比较严格,上课下课学生都比较懂事,学习也能用功。每次学生做错了题,我不是用戒尺打手心,而是鼓励他学会了再到黑板前板演。学生很感激,更加认真听老师讲,更加认真看同学板演,大多也能学会。大约上了一个月时间左右,邻校的盘车沟小学缺教师,我到那里去“打补丁”。
记得那一次,艾校长把我叫到一边:“赵老师,我给你说个事。我们非常愿意留下你,可是中心校有调令,让你到盘车沟小学报道。待会,你跟学生告个别,学生也有点小意思要表达。”我能感受到艾校长和老师们的真情,记得一听到又要走,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到了隔壁的教室里,二十九个同学,静静坐着。听我说出“同学们,我被调到盘车沟小学了,我来向同学们告别!”
“哇——”的一声,不知道哪个孩子先哭出了声。瞬间教室里哭声成了一片,我也是泪眼模糊了。我被这个场景下了一跳,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幸亏艾老师就在门口,他走进来制止了大家:“同学们不要哭了,大家还会经常见到赵老师的,赵老师没有走远就到邻村学校。”我连忙点头:“是的,同学们,我们还会经常见面的。”我知道,这二十九个孩子中有一半就是盘车沟村的。这时有个同学走到我面前,双手捧着两本精装日记本递到我面前:“老师,这是我们全体同学的心意。”
我接过这两本日记本,似乎有千钧之重。时间仓促,我也没有给同学们准备什么,我只是把我的关爱和帮助恰好送到了同学们心坎上。后来,这两本日记本上写满了我的随笔,至今还保存在老家堂屋里书橱下面。这些日志,我都编了目录,每次看起来都很方便。其中的每个字的一笔一画不敢有丝毫马虎,就像是认真学习的小学生一样写。每次写的时候,我都感觉有二十九双澄澈的眼睛在关注着我。
时间不长,我因为要“打补丁”,先调到了离花雨沟小学不愿的盘车沟小学,后调到了更为偏僻的下义户小学。到下义户小学上班下班,每天要下步走往返两个小时的山路,来回都穿过一段三百多米上的山底隧道——是淄川区万米输水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每次走过山洞,我都被前面洞口的微小亮光激励着,越往前走亮光越大越清晰。我希望自己的教育人生,也如此。
我是一个不善于管理学生的老师,也是一个不善于提高教学成绩的老师,更令人不堪的是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适合当教师的教师。同时,我心中又有一个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这样的好榜样,身边就有一个。
在下义户小学期间,有个同事叫李富续,很像《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李老师不管是吹口琴,还是弹琴唱歌,都很在行。他教着一个复式班,班里有四年级的学生也有二年级的学生。他经常教着学生们唱歌、打球,同学们学习文化课状态比较好。我羡慕之余,却只是望洋兴叹,因为不管是声乐还是文体活动,我都是近乎“弱智”。那时,我苦闷极了就写随笔。书本上或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每次写五百字左右,写完了起一个题目。前面提到的两本日记本上的内容,多是那个时候写的。
参加工作的第四年,我参加教师在职函授学习,走上了一条一边工作一边进修学习的道路。重新找到做学生的感觉,我对于当教师的难堪慢慢逐渐放到了一边。放大学中快乐的同时,我无限大缩小教受挫带来的种种不快。从一个“好学生”转变成一个“好老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下水文”到身体力行
1988年暑假后,我调到了现在任教的昆仑中学。
在作文课上,不自觉的给学生示范写“下水文”。“抛砖引玉”,自己的文章不怎么样,1989年其中一个初二学生的习作发表在北京一家学生杂志上。后来,我指导的学生多次在昆仑镇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奖,成了当时昆仑中学指导学生写作获奖“大户”:获奖最多,获奖等级也最高。我发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之路:以读促写一写促读,可以让学生喜欢参加,也可以让自己能发挥特长。
写“下水文”,有收获,更看到了不足。自己的文章,缺乏文化底蕴支撑文字也缺乏优美。我的人生,也如此。我在完善提升教育教学艺术,也在努力完善提升自己的人生。
读过背过一些诗词后,文字通顺了,却没有什么新意,缺乏一种生机和活力。其间,受到《淄博日报》副刊编辑周雁羽老师指导,为了打开自己写作中的文化思路,研读《菜根谭》。受特级教师王玉强老师指点,通过《散文》(海外版)开始关注更就有活力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受青年诗人谭延桐学习经历影响,我开始从《圣经》寻找思想的火花和写作的智慧。
在这段人生经历中,我像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又像是一艘失去了航向的帆船。随风飞舞转移方向,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生活和工作都是累的,看不到目标也没有向上的台阶。
2001年,我渴望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人生,渴望教育教学研读写作支撑教育生涯。这个时候,认识了我教育生命中一位重要的贵人之一——当时的学校分管教科研的校长助理许修军老师。许老师在教导处办公,我兼任教务员,朝夕相处,一有空就向他请教教育教学类文章的写作。从一个小小的教育教学举措,到一篇教学文章的写作,反复研讨,收获多多。与许老师接触交流,更加认识到自己更需要过上一种精神充盈的教育生活。他是学生物学的,喜欢研究教学法研究教育管理,被称为研究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专家,是我见过的第一个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教师,他有原则操守处处与人为善,对我工作学习生活帮助都很大。一有空,我们就琢磨着写点教育教学方面的“简讯”或文章,。那时,为了充实自己,开始认真涉猎《古文观止》中的内容,希望借此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我渴望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解读出来。我开始抄读《道德经》、《金刚经》、《坛经》等。这种阅读,就是在吃一道夹生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对自己辛勤诵读感悟的怀疑。
2007年暑假淄博市组织的“农村骨干教师学习班”,《山东教育》总编辑《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陶继新老师的报告,给每位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坚定了我诵读经典的决心信心。在之后三五年时间里,我集中精力集中阅读了数百万字古今中外经典,对《论语》、《道德经》、《易传》、《孙子兵法》等更是进行了全文背诵,背诵了《诗经》和《古文观止》中的部分内容。2008年,我在《山东教育》发表读书随笔《守候文字的幸福》,可以说是对我痴迷诵读经典的一个写照。
三五万字的先秦经典诵读,让我感觉有些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感到了自己的鄙陋。被我“狼吞虎咽”完成的经典诵读,更多处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状态。
2012年暑假一天,记得当时是7月14日。艳阳高照的一天中午,我拜谒正在建设中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正觉寺,受一位义工鼓励,从观音殿书橱上请了《地藏经》《楞严经》等十余本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禅修诵经典,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朝向。
课堂上,让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自己说得有力无心,学生捡得无心无力。我开始反省自己,自己要求学生这么做,自己做到了吗?反省中,我发现自己就没有这个意识和习惯,于是我决定从教育好自己开始。有人说我在修行,有人说我在做好事,有人说我在关心集体,我心里说我只想做最好的自己。过去我是个“倒了油瓶不扶”的人,我要学做一个喜欢并善于劳动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为学生书写不工整清楚苦恼,也为学生课桌上摆放杂乱找资料浪费时间感到不舒服,后来无意中发现自己不经意的书写也不怎么样,发现自己没有收拾过的办公桌上也是像杂货摊一样,自己也常常为找一件东西忙乱得焦头烂额。于是,我从改变自己做起。我给自己找了一个身边的好榜样,就是同一办公室比我小一旬的张成双老师,他不仅物品摆放整齐而且书写非常规范,说话做事非常有计划有条理。
每次放学前或者离开办公桌时,都检查一下,发现不好的及时整改。这样有意识的比较整改坚持了一年多,我的物品摆放有序的习惯才真正坚持下来,变成了不用刻意想自然去做的事情。
老“油梗”成新“桂花”
时间的坐标上,我迎来了自己的五十岁生日,面对学生和课堂,我感到了一种空前的无助和恐慌。
学生不愿意与我交流,我找不到师生互动的切入点,课堂教学呆板而沉闷,我感到窒息绝望,一种逃离课堂的念头每天都在纷飞。2016年1月25日,离我50岁生日不远的一天,我幸会遇到了王维审老师创建的叙事者团队,让我几近死寂状态中的教育情怀,在学习教育叙事写作的过程中重新燃起。叙事者团队中,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成员之一。
三十天每天一篇教育叙事文章挑战结束后,我将这种每日一文一直坚持下来。我要把这种教育叙事,作为完善提升自我人格的阶梯,作为五十岁后教育专业积极登攀的利器。2017年,叙事者团队鼓励我做了《论语别裁》阅读分享。说是分享,那是我对优秀叙事者交上的一次作业。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努力前行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曾经的夜郎自大,从众多优秀叙事者身上找到了努力前行的榜样。
叙事者不嫌弃我的种种不堪,我将叙事者作为成长的摇篮,我将叙事者当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事实上,叙事者正起到这样的作用。
参加叙事者群,拥有更加幸福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是幸运的。叙事者公众号,发表了我二十多篇文章,极大的提高了我的自信,“搀扶”我从怵头叙事到喜欢上并会写叙事。王维审老师和众多优秀叙事者,成为我前行路上最亲切生动的学习榜样。我高兴提及的,多是与叙事有关的事情,看到我努力叙事并正在完善提升的,就是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
2016-2017年上学期,我向身边的优秀孙翠苗老师学习初三地理结业班教学,坚持“先听一课,再上一课”,在同一个教学班,坚持听了孙老师近五十节课,几乎涵盖初中地理教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内容,向孙老师请教有关教学问题一百多个。这种听课学习的,不仅知识技能艺术传授,更多涉及人文情怀和教学的活力。
三年多来,我追随叙事者努力学习,在五十岁以后,将我之前类似“油梗”般努力成长的读写,通过嫁接教育叙事的智慧、力量和情怀,变成了让自己高兴学生受益的“桂花”。叙事扮靓教育人生的同时,也悄悄改善着我对待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