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品味与用“无”的智慧
(2019-10-09 19:42:5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课题:人格品味与用“无”的智慧
教学案序号: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学会选择创新的突破口或者角度。
3、明白创新的理论基础,做到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创新思维
难点:创新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第一课,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如何用“无”。
第一课:用“无”的智慧
——管窥老子的“无之以为用”
原文:抟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三十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凿户牗,当其无,有室之用。是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用陶土加工成器皿的形状,器皿这种容器中间是空的,人们可以用它盛东西;三十根辐条,都穿入毂周遭的小孔中,因为毂周遭有这些中空的小洞,所以能把三十根辐条连接起来,成为组成车子的零部件的一部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常常住窑洞,这种窑洞,就是当地人在黄土墙上,凿出门窗等洞孔,形成了人们可以居住的房屋——窑洞。
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容器的器皿,中间部分没有用陶土填充起来,也就是陶土用“无”,从而发挥了器皿盛装东西的作用;毂木的周遭,不再全是由木质成分充实着,而是有三十个小空洞,没有木质,也就是木质用 “无”,发挥毂的作用,即把辐条连为一体形成组成车的一个零部件;窑洞的门窗都不再有黄土,也就是黄土用“无”形成门窗,发挥门窗的作用。由此看来,大千世界中“有”和“无”相辅相成,可以为器皿带给人们盛放东西的方便和用途;可以为车辆和房屋,带给人们出行和居住的便利。
由此可见,“无”和“有”同样重要,甚至“无”的作用更大。也就是如果只有一整团的陶土,它就不能给人们带来器皿般的便利和用途。如果只是一节圆木,不经过加工使它具有木质用“无”的状态,它就不会发挥毂的作用,更不会给人们带来乘车的便利。如果只是有高高大大的黄土层,没有凿户牗,形成黄土用“无”的过程,就不会形成人们可以居住的房屋,更不会给人们带来居住的便利。
用“无”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更有效的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智慧的一种集中体现。
一、环境用“无”
建筑用“无”。校园建筑用“无”,可做师生活动场地之用,譬如操场、篮球场等等。居民区建筑用“无”,可以作“绿化带”、停车场等。我们常常看到因为土地价格昂贵,这样的空地(无)被挤占。
就拿我们这个学校来说,因为建设综合楼和多功能教室,原来还算标准的300米跑道,缩短成了200多米。在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千方百计百计的保持校园中建筑用“无”,在校园的西侧花十二万(租赁期限三年)租赁了村子里的一方土地。
大气用“无”。让人们一直呼吸新鲜空气而不自觉,人们过去没有想到为了能够呼吸上新鲜的空气而投资。人们没有好好保护这个“无”,让有害气体掺杂其中,结果我们的空气不再洁净,每个人的健康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响。现在人们开始关注大气用“无”,建立了空气质量检测。如果发现大气中原来的“无”中,闯入了有害气体达到一定程度,就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艺术用“无”
用书法家的专业术语讲,就是要“留白”。大家在欣赏书法绘画作品的时候,会看到没有哪个艺术家,会把画布(或者画纸)涂抹得满满的。
这种用“无”,给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提升了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文学作品,也注意用“无”。诗歌讲究语言的张力,就是要有能收缩扩张的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发挥自己的艺术再创造。为什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因为这里有艺术用“无”,这个“无”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很多教育家和优秀的教师,都善于在教育艺术上用“无”。陶行知先生面对一个拿起砖头将要砸向同学的学生,在及时制止之后,这个同学如约前去接受批评的时候,他在批评上用“无”。怎么用“无”呢?陶行知先生,在充分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巧妙的因势利导,创造出一个让学生自我反省的空间。结果收到了比有批评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四块糖的故事”。
三、竞争用“无”
不要因此小看了用无的智慧,在竞争中善于用“无”的人,一般具有很强的战略眼光。
有些人,在别人都觉得学习读书无用的时候,就耐得住冷板凳刻苦学习,你说这样的人在真正用到知识和智慧的时候,谁能与他争呢?
纵观历史,三国时的诸葛亮、春秋战国时的郤缺们,在躬耕陇亩的时候,就胸怀大志饱读诗书留心天下大事,所以他们一旦掌握权柄,必定有一番常人所无法与之争锋的才干。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很多人都到一处沙漠淘金,因为有不少的人通过淘金发财致富。有个人也到了淘金的地方,他经历了一番淘金生涯以后,发现淘金者都要在这个炎热干旱地方的买水喝,卖水蕴藏着很大的商机。他就采取了用
四、人生用“无”
人生用“无”,就是不要把人生中所有的能利用来工作的时间都利用起来,而是学会给人生“留白”。这样做,会收到比满负荷工作创造更好的效果。
工作用“无”,可以让工作事半功倍。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
现在我们这里很多优秀的教师,在周末或者是假期,成群结队的到大自然中做“驴友”。经过一段时间的用“无”,我看到他们的精神更加活泼了,脸色红润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成功用“无”。古代的许多文臣武将和谋士,在人生用“无”方面,留下了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传奇故事和佳话,他们对于自己的知识才能智慧和功绩,“生而弗有,持而弗恃,长而弗宰,功遂身退”。难道这不是人生用“无”方面的典范吗?他们成就了建国大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完美人生。这方面比较突出的例子,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越国重臣范蠡和吴王麾下兵圣孙武等。
修德用“无”。佛陀以一部《金刚经》引导人们走向人生用“无”,即无执、无贪、无愚、无妄、无骄,才能走向人生的大菩提境界。六祖慧能用“无”,引导人们更好的领略和受益于这种人生佳境。最能体现他的人生用“无”理念的,就是他修改而成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岂有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苍穹用“无”,拥有了一切生物需要的空气、阳光;大地用“无”,拥有了人生不可须臾离开的水、万物和苍生;每个人用“无”,以平等宽广的心灵接纳和造福众生,于是人类的灵魂就变得崇高而富有智慧。
二、交流提高:
1、学生小组内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
2、小组之间交流。
3、评比各个小组发言的长处和优势。
三、练习实际,拓展学习
1、谈谈自己在加强文化课学习和自身修养以及生活习惯方面如何用“无”。
2、让部分同学谈谈自己要如何用“无”
3、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同学发言,列出二至三条自己如何用“无”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