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31:孔子与鲁国国君们
(2019-08-14 22:37:55)分类: 师道栏目选用 |
NO.1631:孔子与鲁国国君们
坚持分享(或汇报)《论语》诵读感悟认识体验一年多来,常常对每章《论语》内容中涉及的主人公有些探究。
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他的言语行为,非常注重场合和对应某个人或某类人的具体情况,了解相关的人物历史背景,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论语》活学活用肯定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论语》中,有很多处是孔子与国君们的对话,孔子与鲁国国君或执政大臣的对话尤为较多。鲁国的国君们,处于一种什么样生存和发展状况,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
国君们的生存发展空间
孔子一生,经历了鲁国四位国君。
孔子十岁以前,是鲁襄公。这位国君四岁登基,在位31年,一生不足四十岁。有三朝元老季孙行文忠心辅佐,死后要求薄葬,君子相处较好,国家平稳。
孔子43岁以前,是鲁昭公。孔子游说齐景公和请教老子,应当发生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孔子主要工作就是私塾先生,或者说是一位民办学校的校长。这个时候,孔子文化才能名声在外,但是没有受到重用,甚至没有走上仕途。孔子儿子孔鲤诞生,鲁昭公派人送去一条大鲤鱼,孔子儿子因此名孔鲤,字伯鱼。鲁昭公(大权旁落),因为试图削弱三桓实力,不成功,反而被驱逐。鲁昭公在位31年,终年五十岁。
孔子44岁至57岁,是鲁定公。这个时期,孔子走上仕途,因为阳虎的举荐。先后做过饲养牲畜的小官,比较有政绩,然后做司空、大司寇,乃至代摄相事,主持齐鲁夹谷会盟,为鲁国争得了名望和实际权益,齐国君臣震恐、鲁国执政们也羡慕嫉妒恨,最终被齐国反间计和本国执政集团共同作用,排挤出鲁国政坛,走上了漫长的游学或游说生涯,而且从此无缘仕途。鲁定公,35岁走上继位,在位15年,享年50岁。孔子、子路等,都曾经参与削三桓行动,最终因为三桓的抵制,不了了之,反而是鲁定公被驱逐。
孔子58岁以后,是鲁哀公。继位时26岁,这是一个眼光能力都比较弱的君主。孔子修订《春秋》止笔于获麟。鲁定公在位近二十七年,在他43岁时,孔子去世,鲁哀公哀悼孔子,抒发自己的情绪。鲁哀公27年,也就是首席执政季康子去世以后,鲁哀公准备削三桓,被三桓驱逐,不久去世,享年54岁左右。
在分析孔子一生时,常常慨叹孔子仕途不顺,这是一个事实,但我们看当时的国君们,也是地位岌岌可危。想孔子,作为一介布衣,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传承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得到朝野的赏识,并在短时间内得到重用和实施,影响了当时和后世数千年,可见孔子文化的伟大。
想到《论语》中孔子一句话:“用行舍藏,为我与尔(颜回)!”再想孔子的“富贵人所欲也,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孔子用自己传承的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和自己一生的教育游学游说从政实践,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在周围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只要自己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一以贯之,一个人和所在的团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备注:以上内容属于个人收集整理撰述,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