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628:修行之乐

(2019-08-11 22:20:49)
分类: 师道栏目选用

NO.1628:修行之乐

钱文忠教授,在一次青年座谈会上提出:年轻人成长中,要学习玄奘取经的精神。

玄奘之所以战胜艰难险阻,就是身心中拥有一种朝向高尚的愉悦。

修行与环境

每个人行为习气,从小或者成长中的某个阶段中,都存在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问题。或因为天赋,或因为周围环境,或因为接触的文化和自身选择努力的方向。

有问题,或称为不完美,就有改善提升的必要,我们称之为修行。

这种修行,在小时候,主要受父母和兄弟姊妹和其他亲朋好友的影响,上学后受到同学老师的影响。这种影响,随机性很强,对于每个渴望或认真对待自成长的人而言,都有很多碰运气的成分。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自己参与其中的其他社会环境,都对自己品行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一个人品行的形成完善提升,都离不开这样的环境的历练。这一系列环境中,真正影响一个人成长的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碎片化的。如果修行者本人,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文化,同样一种文化环境对不同人而言,起到的作用是因人而异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同样的环境,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有人今天说好,明天或昨天说不好。这种好有不好,与环境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与人自身修养的状态有关。

修行与觉悟

一个人能不能很好修行,与一个人是否有这方面的主动诉求有关,与一个人是否关注自己情绪念头言行的细节有关,与一个人心态是否阳光向善向上有关。总而言之,修行靠的是自觉。

有人说,不管是大人或孩子,都很难有真正的自觉。没有外部法制环境和文化影响力的朝向,瞬间的自觉,很快回归于凭借个人感觉好恶的随波逐流。笔者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就是人性的劣根性,时时处处都盘踞在每个人的身心中,有共识的就是:自私、怯懦和愚昧。

有智慧和善良的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引领激励人们走出人类劣根性的泥沼。

比如读书是苦的,犹太人就将书放到婴幼儿身边,在书页上抹了蜜,让喜欢吮手指的孩子形成一种条件记忆:书是香甜的。我小时候,坚持读书,也是因为周围形成一种舆论导向,读书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到了参加工作后,因为有这么一种信念,读书可以让自己更好的驾驭自己的工作生活,我继续坚持读书学习。五十岁以后,我坚持读书,因为我有一种信念,就是读书可以充实完善提升我的内心世界的美好。

比如吃苦耐劳,没有哪个人天性中喜欢。可是人类文明中那些精华,引导人们对此产生间接兴趣。如“天道酬勤”,相信上苍会给予自己比较理想的回报。有人耍小聪明,觉得上苍不存在或者这是哄人的,就不愿吃苦耐劳,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也是不怕吃苦耐劳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于崇尚上善境界的人,从哲学社会科学角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心善潇,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一个不愿意或者不敢看着自己或他人更加优秀的人,喜欢自欺欺人,说这是“封建糟粕”,于是可以为自己或他人的自私怯懦愚昧找理由。

今天在诵读经典中,看到一句话“毁教谤法者永处恶道报”。我想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是诋毁各种向善向上引导激励及与之相应的方式方法途径者,一定会在最低层次上不得超拔。就像是一个人,本身基础不好,思想觉悟认识水平都不高,而且对于各种向善向上的引导和激励都有一种抵触情绪,当然这个人很难有进步和提升。

“国将兴必先尊师而重傅”,同样道理,一个人的修行即自我完善提升,同样需要“尊师重傅”!

一个人的修行,从内心的虔诚开始,从对周围一切优秀的人和事的恭敬学习开始。当一个人心灵的镜头,时刻对准生活中的真善美,而且有自己成长的长远目标和具体阶段性目标,那么这个人的自我完善提升不就在路上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