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11:踢椅背后的“声音”
(2019-07-27 16:06:34)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611:踢椅背后的“声音”
坐在平稳且高速行驶的高铁上,的确是一种享受。
“咚咚-咚咚咚”,身后座椅背却被什么东西不规则撞击着。后面一个坐在父亲怀里的五六岁的小男孩,正在用小脚踢我的椅背。
“小朋友,你好啊!能不能不踢椅背啊?我感觉非常不舒服啊!谢谢你啊!”我没有丝毫责备,满是皱纹的脸上堆满了笑意。满头白发的我,非常亲切的与这个有些惊诧的孩子商量着。孩子的父亲,用抱着孩子的胳膊配合着我,他在往后拽孩子。
至于孩子听不听,我不报希望也不绝望。我想,后面的孩子,肯定觉得我是一个亲切的“爷爷”(我的头发几乎全白了,称呼“爷爷”是很自然的)。至于他想在接下来的旅途时光里,如何对待自己感觉亲切的“爷爷”,那是他的事情了。
这个孩子如果能够安静一些,那是我的福气,也是他更大的福气。如果确实不能安静,那我也会忍受,毕竟孩子还有他的父母,要忍受更多的不如意,可能是我忍受的n(大于1的自然数)倍或n的平方倍。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的座椅很安静,我也享受着这种智慧的“阻遏”。父母和孩子,都拥有了正视自己不足的足够的面子也在珍惜这种面子。
到了某个车站,列车逐渐挺稳。我身后的小男孩牵着父亲的手,下了座位往前走。从我一侧走过去,突然转过了身来,向我挥着小手:“爷爷,再见!”
“再见!”我也立即向着这个小孩子挥手,这是一个调皮且可爱的小男孩。
小男孩和他的父亲,并没有下车,而是下来溜达溜达,他们很快在列车开动的时候,回到了座位上。我不禁留心了一下身后紧挨着的两个座位,里面还坐了一个母亲,怀里抱着一个更小的女孩,一看四人就是一家子。与小男孩相比,女孩安静多了。
列车继续前行,我计算着走过的路程揣测着到家的时间。这时只有家里的沙发和床,才会对疲惫的身心有个最好的抚慰和安顿。
列车前行,朝向回家的方向。我收束心神,让时间静静流淌。
“咚-咚咚”,身后的椅背,又受到了小男孩小脚的“袭击”。我此刻竟然没有心思去管,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家,舒服地躺在床上或沙发上。
“不能踢!爷爷会生气的。”小男孩的父亲,在阻止小男孩。
这种态度和管教方式,像极了曾经的我。明明自己也觉得不对,为什么还要说“爷爷会生气”呢?显然,这个小男孩的心中缺乏必要的父亲提的明确“标准”!我有些失望,为曾经的自己,也为身后的那位父亲。
“如果你坐在那里,别人老是踢你的椅背,你会高兴吗?”身后突然响起小男孩母亲的声音,让我感到一丝欣慰,为这一家人,也为匆匆相伴一程的自己!
“子不教,父之过”,是不是做了父亲就懂得怎么教育子女了呢?显然不是的。有时,一个会教育的母亲作用也很大。关键是会教育的人或事,是不是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发现并纠正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往往也是父母更好的自我完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