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96:好课如佳人,宛在水中央
(2019-07-09 16:56:19)分类: 师道栏目选用 |
NO.1596:好课如佳人,宛在水中央
一个好教师,重要的特点就是把课上好。
把课上好,就是教师不是太累,找到启动一堂好课的关键;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高;这堂课,有利于学力的提升。
导学练结合的地理课
2002—2003学年、2003—2004学年的地理课。
这两学年之所以好,源于汲取教训扬长避短。之前上了三个班的地理,每个班班额在70名学生左右,兼着教务员的工作,的确有些累。由于人多,根本无法分层教学,优生、学习较弱学生、中间生,都难以分类指导。
接下来,我又接了初一两个新班,还是兼做教务员的工作,更多注重了这个问题的解决。那个时候,正值学校实验着“学案导学”,我觉得不错,就在每节课前设计学案——就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找出学案中提出的相关问题。才开始,学生看书能力差,我就极力引导,表扬那些看书找答案快的同学。初一初二的同学,比较容易受引导激励。这样以来,经过两三周的训练,学生的读书看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快提升起来。
利用学案导学,只是这个课堂结构的一大特色之一。另外就是板图提问,学生把做学案掌握的知识,在教师板图提问中得到了展示。那些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得到了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发现这些板图提问与学案导学中的问题的关系,原来学力较弱的同学,也知道了怎么用功,不用说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了。
每节课,我都把学案收上来。课下认真阅读学生按成情况,从学生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收获情况,我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了同学们的学力,为下节课的课堂指导和编写学案奠定了基础。每次考试这些同学的成绩都是比较理想的,虽然中间有成绩上的波动,但学生都能很好自我调节。教初四的老师,称赞这些学生会学地理,这更是让我欣慰的。
那个时候,我每节课都给学生印制学案。一个学期(半年),每个学生大概要做40-50张导学案。那时,每张纸大约0.1元钱左右。我知道这种导学案有效,但是不伦不类还费力费纸,就不再坚持用学案,因为学生的学力提升上来,成绩成绩有了保障,我也乐得轻松自在。
另类的语文课
1991-1992学年的初一语文课。
那年,全区推行语文课堂导学案。
那一年,全区一百四十多个平行班进行排队。我教的两个语文班中,其中一个进了全区第八名。考试之前,我心里一直打鼓,担心自己班的成绩排到一百多名后会很难堪的。
那年以后,推行仅仅一年的通用语文导学案,就匆匆走下了语文教学的舞台,因为很多老师反映,里面的阅读理解题很难给学生讲。
那一年的成功,让我认识到:一节好的语文课,它的内容架构模式,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的。一个教师,要把课上得好,就要努力创造适合自己和学生、教材特点的特色好课。
2005-2006学年,我担任初二两个大班的语文教学。那时,全级部有两个大班,每个班五六十个人;有两个实验班,每个班三十个人。我为每节语文课,编制了导学案,内容涉及字词认读和对句段篇等的理解分析。每周的两节作文课,第一节则是上成阅读课,让学生抄读我印发文质兼美的短文。
经过这一系列的训练,每个同学的认识字词造句和分析表述能力,都得到了扎实的训练和提高,读写水平更是提高快。一学年,学生整理的读书笔记都在一万字以上有的超过两万字,学生的作文次数和优秀作文率,也在同级部同学中是比较高的。记得那年,学生收到了编辑部寄来的稿费单有八个,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校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过习作。
那一年付出也是巨大的,业余更多的付出只有自己知道。
我为此写了一篇文章《我为文狂》,2007年发表在《山东教育》上。
好课除了我们记忆中的,就是力所能及所能达到的最好!
每节课前,我都会有很多纠结,课堂上总有更多关注和一次次的选择思考!课下,还有种种的反思和希望下次改进。
好课如佳人,宛在水中央。我愿求之,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