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86:叙事最后一节复习课(1)
(2019-07-02 06:51:2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586:叙事最后一节复习课(1)
王鹏程到办公室问:“这一节课我们做什么?”
“你想怎么复习呢?”
“其他学科老师,都是让我们自由复习。”
“是啊!这个时候,每个同学复习的情况千差万别。经过各个单元测试和期末复习自测,每个同学对自己哪些地方掌握的好,哪些地方有问题,应该比较有数。针对自己的情况,觉得做题做得不少了,可以多看书,把书上基本的知识点在理解基础上温习一遍。觉得需要多做题的,可以做配套练习册上的,选择自己需要重点理解巩固的部分。”(很多话,是到教室后给全体同学讲的)
“自由复习,他们会随便说话。”王鹏程同学提出自己的担忧。
“老师在‘欣赏’你们最后一课,怎么会随便说话呢?”我让王鹏程放心,也知道这个班同学一个特点,就是一个同学提问时,老师如果与这个同学交流,其他的同学也就与其他同学趁机说话。
对比辅导一个学生的效果,和全班同学更安静的思考学习,还是大家有个安静的状态更好,正所谓“静能生慧”。我不去煽动这样的师生交流发生,教室自然就安静了。
记得最初接这个班的时候,他们单独自习的时候,非常安静认真赶作业。等我进去巡视的时候,反而有要窃窃私语的冲动和行动。之后,我让他们班干部值班,情况好了些。后来我在的时候,同学们比较安静,一旦走了就有点要随便的意思。之后,班干部值班,我在外面巡视,效果较好。经过了师生个别交流,让同学们主动发言或相互交流,每个人都很聪明,不管是文化课学习还是思考一些其他问题,但是系统向老师阐述并希望主动交流的同学不多,他们只是随便说,不符合规矩的交流,不主动与老师长辈有效有意义沟通,剩下的只有钻些空子随便了。
我想这些学生学会了有意义沟通交流的时候,就不会随便说话了。像极了自己压力大时发些不着调的牢骚,又像是为了减压说一些比较零碎的杂乱的东西。
如何引导培养同学们交流沟通方面的能力呢?
实际上,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涉及到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的拓展,涉及到觉悟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涉及到是非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涉及到一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多次与张老师交流类似问题,有时甚至想有针对性的语言课或思想教育课,我也多次写过关于语言修养的问题。最近在看王维审老师《做有故事的教育》,则更倾向于通过“讲故事”来解决这些问题更实在。
我一直坚持“汇报”《论语》诵读感悟认识体验,已经有数百章次了,每次十分钟左右,也有五六千分钟时间了。我也在想,这种“汇报”,有我自身的学习和人生阅历,我能从中受益,但是学生则像是在听“学术”课。如果在这些汇报内容中,穿插进一些有寓意的故事,情况就会好些了。那就是是做有故事的“汇报”了,实际上之前的“汇报”中也有,只是不够普及而已。
最后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把心狠狠“摔”过去》:
记者采访一位调高名将M,请教他不断超越新的高度的原因。M告诉记者,起跳之前,总是担心自己跳不过去,结果每次都真的过不去。教练发现他有潜质,于是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跳高的时候,首先把心狠狠“摔”过你要跨越的高度,这样你的身子也就跟着过去了。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当自己的心中有些过不去的坎的时候,首先将自己的心狠狠地“摔”过去,然后这个坎也就在点点滴滴努力坚持中慢慢过去了。
比如我的叙事教育每日一文,很难中稿。写作的时候,我都把这个发表不发表的问题抛到脑后,甚至大脑空白的只是将自己要表达的文字敲打出来而已。心中不再有这样的坎时,好文章就在不经意间出现了。两个月前,我就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情,我没有投稿,但是编辑看到我的有可取之处(比较新颖),首先向我打招呼了(要用稿)。经过几次编辑指导下的修改,稿子就见之《中国教师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