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1557:思维导图的拓展与延伸
两三周来,在新授课上使用方便的思维导图,面临着复习课和期末总复习思维导图设计的挑战。
新授课的思维导图,究竟有什么问题呢?
1、首先它针对于某个区域,学生看着某个区域的教材内容(地图和其他文字信息),可以很快完成知识的明确和识记。这个思维导图,也会涉及一些拓展方面的内容,但是不多。因为过多的拓展,就无法完成新授课的内容。
2、复习课仅仅停留在此,肯定不行。我设想了根据地理填充图册设计复习用思维导图,这样可以检查学生地理填充图册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整合地理填充图册的复习资料,让学生看到如何更好地利用手头的资料。
3、我翻看了几天前整理的思维导图,存在一些目标性模糊的,也存在重复性多新颖性不够的。于是,我尝试着将《地理填充图册》《同步训练》和《配套练习》中的内容,整合到地理复习思维导图中,利用地理填充图册上的图,借用其他两份资料上的问题和考察角度。
4、如何将它们整合,形成一种比较好的复习用思维导图,还需要不断去组合阅读修改完善。好在我还有一天两天的时间,真正新的内容融乳成分不太多,但需要温故知新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在老师引导下达成一种更高境界的学习状态。
5、有点雏形的想法。比如认识经济特区,好似比较突兀的,学生识记起来也比较被动,但是如果将经济特区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结合它们的地理位置特征,就可以比较好理解了。起先,我只是根据中国行政区图记忆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来的海南省、喀什、霍尔果斯,比较分析,将这两类地区作为经济特区的优越地理特征,就是前者前者邻近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后者陆地邻国众多,都具有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便利的地理位置条件。
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记住了它们的名称位置,而且更教会了学生学会用图分析理解识记表述。
这些内容的达成,已经超越了课本提供的地理信息,是教师在做题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或技艺的体现。所以这种思维导图的设计,更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完善提升。
6、一个好的思维导图,不是教师梳理好自己的思路,而是让学生在听课做题中,读出地理学科中的思维模式和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技能。仅仅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没有明确具体的短平快的理解识记内容,这种思维导图设计,只是教师一种一厢情愿,起不到真正促进教学的作用。
7、根据单元检测题,设计思维导图。根据青藏地区、山东和中国在世界中这三部分内容,编制的单元检测题,让我成功了设计了一份思维导图,就是学生在没有试卷的情况下,我可以让学生把试卷上的内容都很好掌握起来。这种能力,得益于以前的新授课或其他作业题性思维导图设计中的锻炼。
当然,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整本书的期末考试题思维导图设计,就不这么容易了。首先,我要分解某部分题涉及的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次考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没有考察,通过这样的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在做题中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做,可以将做题快的同学,不至于引导到一种题海中去,不至于让那些做题感到吃力的同学,因为怵头而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