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让管理植根优秀传统文化
“三分教,七分管”,是中小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
七分管理,说明在落实过程需要下更大的气力。三分教,看似比较轻,引领激励作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也不容易。
优质的教学管理,需要植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特别是植根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教育管理,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坚持诵读诗词文学名著,让教师细腻和有文学修养,可以达到“修辞气远鄙倍”的效果。诵读《诗经》,含英咀华,让教育回归质朴拥有诗意和远方。《圣经》的“契约”精神,可以在具体行为习惯培养方面成为圭臬;《论语》中充满悲悯情怀的“契约”精神——“父慈子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以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达到精神层面的相互关怀。
最初读《论语》等篇目,常常被一些注释引入一种解读的误区,感到陷入了一种文化和思想的“死胡同”。除了注释刻板以外,就是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没有真正的融会贯通。心中似乎有所理解,但不敢肯定,更不用说传承了。什么都对,什么都不对,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处于样一种尴尬的状态。这样的管理文化是要不得的,需要在“契约”明确具体内容的达成方面“死磕”!
经典的反复诵读,更有利于拥有一种自身生命在场的解读。“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也是自我检测的一面镜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中,表达了自我进取和奉献他人社会的统一。经典诵读到一定程度,自然是厚积薄发。《让<</font>论语>等传统文化走进现代课程》,通过十一二个文章篇幅,阐述了现代思想品德教育与《论语》文化的相通之处。
这个时候,“自信自律助人感念担责”加减分制度,形成雏形。
每个人都不难发现,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这样一件小事,一直落实下去非常困难。知识文化与行为习惯的相互脱节,是品行提升的瓶颈。教师随手捡拾起地上的垃圾,放到附近的垃圾箱,数年如一日,这个时候再要求学生做到,往往是水到渠成。每个教师在要求学生的时候,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愿意这样做而且已经成为习惯?
感受到自我约束管理的好处,教师要拓展延伸这种自我管理。从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写好每个字、做好每件小事等做起,每天上下班时,都让自己与身边和书本上优秀的他人比照,发现问题和长处,学会不断扬长避短。这样坚持下去,一年两年,一定会看到学生在课前准备、听课、写交作业、试卷分析等方面,都在发生着点点滴滴可喜的变化。
教师在教育管理中,以身作则很重要,提高自身语言艺术修养同样重要。为了改掉乱说话或说废话的习惯,教师可以坚持记录自己教育教学常用语。把能鼓舞学生勤奋学习的话整理下来,把说的有问题的话记录下来,认真思考修改完善。日积月累,可以积累了不少这样的句子,形成具有正能量和正气满满的话语系统。这样做的结果是,身边的学生说文明话传承正气的风气浓厚了。
励志用语,不能包治百病。有些学生上课随便,学习任务不完成,怎么办?教师声色俱厉的批评,不仅教师处于非理性状态,学生也很难遭遇一次次威严改善品行。结合初中生学习成长特点,可以采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加减分”制度,给做得好进步大的奖励分,给有能力努力不够的扣分。
扣分的同时,教师也被扣分。教师的榜样作用,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记录分析奖励分,看每次具有什么引导激励作用,避免奖励过滥。激励同学争当教师助手,从多方面帮助老师:有布置作业的,有课前组织管理方面的,有帮助检查辅导同学方面的,有大胆质疑提建议方面的。总之让每个同学感觉到,只要愿意并努力,就可以成为优秀教师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