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98:不经意的“疏忽”
(2019-04-22 14:39:3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498:不经意的“疏忽”
今天中午自习值班回来后,听说一班的那个男生没来。
同办公室的刘老师这样说的时候,我一直一头雾水,一班哪个同学又走了?刘老师因为我值班,一定看到他没来了。
几经询问,才知道是斌。
错过美好的斌
提起斌,有一段故事。
初一新生开学第一周,班主任提醒任课教师:斌心理状态有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在学习方面不要提什么要求,以免让他的特殊情绪发作。
听班主任介绍一个细节:因为某件小事,斌当着老师和母亲的面用铅笔的尖扎自己的手臂。
这是轻度的自残,孩子的内心世界肯定有不一样的情绪思维结构。
我想,集体生活环境会改变斌的。家长的意思也是如此,不想让他到特殊学校去。
上课时,我让斌拿出书来,斌摇摇头。给他讲要写作业的道理,他只是蹬着眼听我讲,讲完了他还是自顾自玩手中的积木或卡通画。
只有一次,斌认真听我的话。那时午自习值班,我对斌说:“帮我看着后面墙上的表,到了下自习的时候告诉我。”到点了,斌准时提醒了,我说:“谢谢你,斌。”那次,斌与普通的孩子没有两样。
还有一次对话,就是让斌拿出课本,斌回答说:“没心情。”另一次我让同学们背知识要点,斌将自己那张写满要点的纸,朝前面的同学扬了扬说:“你替我背吧!”
那一刻,我感觉斌的脑子没有问题,是他的心灵那个地方“乱”了。
一年多来,上课他没有写过一次作业,也几乎不跟同学交流。斌,成了我的一个特殊学生。
我曾经看到一张照片,斌与美术老师、其他同学一起在一幅泥塑(每个省级行政区都用彩色的泥塑花拼成)中国政区图前合影。那时,觉得这是一个激励他学习的机会,于是对他说:“我看了你参与的泥塑省级行政区图,非常好!能把那些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简称也背下来吗?”
斌摇摇头:“我没有参与!”
我希望的肥皂泡,又一次破灭了。
还有一次机会,就是去M(当地有两个实践活动基地一东一西相隔五六十公里)实践基地参加活动。
远足课上,走在山清水秀的小路上,不习惯与同学们一起交流的斌,打着一把伞,背着不小的包裹(里面盛着矿泉水),晃来晃去。
我想这是一个与他自然交流的大好机会,路边的花草树木或其他事物,或许能成为我们交流的话题。
“我们什么时候上N基地去?”
没有称呼,似乎对周围的一切没有动心。
“奥!你知道N基地,去过吗?你觉得好吗?”
“小学时去过。好!”
我想不管自己还是多数同学,都沉浸在回归自然的快乐里。斌,却活在一种对另一个基地美好的憧憬中,眼前的一切美好,就这样从这个孩子身边错过了。
值班时的疏忽
中午自习值班,有课代表值日,大家都在静悄悄的写作业。我只是从门缝里看了看,甚至没有走进教室,只是告诉课代表:“如果有有特殊情况,就打开教室的门!”
我同时照顾两个班的午自习,一者靠课代表值日,再者就是借助来回巡视。
因为二班上次的单元测试不理想,我想利用午自习时间重点找几个同学。
经过精心组织,二班的“兴趣”小组学习比较理想。不管教室里面的同学,还是走廊里参加“兴趣”小组学习的同学,都有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等刘老师告诉我,一班的斌没有在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疏忽。作为值班老师,应该知道学生没在什么原因的。
虽然学生不会在没请假的状况下走出校园,但是我显然疏忽了什么。下次一定安排课代表,关注这种情况,如有特殊告诉我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