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80:转变中的教学互动
(2019-04-01 22:50:0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480:转变中的教学互动
初一地理和初二地理的教学方式,有着较大的不同。没有适应这种变化的我,越来越感到“不对劲”!
这种转变,不仅在教师,更在同学们或主动或被动的努力。
记录点滴,一位佐证。
爱动脑筋的徐文凯
小书法家徐文凯同学,到办公室找我:“老师,我和您讨论个事情。”
“说吧,什么?”我微笑并期待着。
这是我第一个,也是第一个与我交朋友的同学。记得一年前的那次击掌,就是他的小手掌与我的大手掌拍在一起。
也是第一个带着几个同学帮着我阅卷的同学,也是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帮我“纠错”的同学,也是帮我整理复习要点的同学,也是用几天时间临完一份行书字帖的同学,也是背过了但是书写会偶尔出错的同学,也是喜欢思考交流不喜欢背或抄或默写什么的同学,也是心中存着十万个为什么的同学之一。
“老师,是不是课堂积极回答问题不加分了?现在同学们课堂上回答问题可不如以前积极了。”徐文凯的话语,总是能说到我心坎上。
徐文凯和几个类似同学的状况,一直装在我心中。初一学习《世界地理》时候,就是这五六个同学,在课堂上跟我“一唱一和”,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质疑,将教学气氛一次次调动起来。
徐文凯、陈越洋、李宗岩、卢延澎、王浩然等几个同学,就像是上天派来帮助我的。那时候,我感觉自己陪着这些孩子们成长,这些同学们活泼的思维,也给我的教学带来无数的期待和希望。
思维的游鱼搁浅了
《中国地理》学习中,识记表述的部分较多,这些喜欢思维的男孩子的特长不再。
课堂上缺乏了活跃的思维,我也在反思。前段时间发现,同学们在识记和表述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于是印发了一个各章节内容知识,让每个同学拿在手中随时识记“恶补”。每个小组4号以前的学生,都要完成熟练识记的,其他两个学号的同学尽最大努力即可。
“是啊!不如初一的时候积极活跃了。这与《中国地理》特点有关,需要一定规律性知识或规范表述储备。直接根据书上内容念答案,不加分。灵活回答问题和大胆质疑提问,照样加分。再一个加分的内容,就是背着回答一些思考题加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你们每个人行为习惯奖励分不会低的。”
事先把规则告诉同学们,就是一种引导激励,这不是作弊,而是鼓励多劳多得。
对于课堂回答问题加分,王子玉君同学作为课代表曾经表达了一种很好的意见:很容易找到答案并念出来,加分显然有亵渎奖励分的可能。任何一种奖励分,都有有引导同学们“跳一跳摘桃子”的作用。
以“听写”促“要点”达标
孙明铄同学来图书室借书,我顺便告诉他:“多看课外书挺好的,如果不到两周就还上再借一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继续借阅。打破两周借一本书的限制,我鼓励那些喜欢多看课外书的同学。”
“好的,没问题!”孙明铄同学这样说着,是肺腑之言。上次《我的目标,我来实现》,他在老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写了三百字左右的相关论述。我把这张写着“明铄论”的纸,也珍藏在一班的《任课教师班级教育日志》中了。
他临走问我最后一节自习课干什么,我顺便说了让二班上自习给一班讲课。事后,我发觉不妥。于是想到了默写地理“要点”方案:让孙明铄同学负责念题,其他同学将答案写在一张空白纸上,这样以来就可以较好检查督促同学们规范表述“要点”。
自习课前,找了孙明铄、孙艺翡、李沁源、陈敬迪、牛杭东等几个同学商量,确定了具体方案。四个同学说没有问题,就落实了,自习秩序较好。
二班的,涉及到有作业安排,先做填充图册。课代表王佳栋安排周三中午“听写”,王子玉君非常认真收作业本,其他组长和学习骨干也在自己做好的同时帮忙。
同学们做的,比我想得要好。我得给这些同学点赞,不管是一班还是二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