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30:最是书香能能致远
(2019-02-19 22:28:47)分类: 师道栏目选用 |
NO.1430:最是书香能能致远
专心读课外书
自习课时,我多次表扬那些专心读课外书的同学。表扬中,看书的同学更专注了,做题写作业的同学更努力了。
初一、初二的同学,有一本好书相伴,就是多了一个相伴前行的朋友。他们会有更高的视野,更细腻的情感,更乐观坚韧地跋涉。
这些读课外书的同学,有那些学习效率卓越的,也有在某些功课上暂时不理想的,还有在文化课学习路上倦怠了的。
喜欢读课外书的同学,不会涉足游戏的泥沼,或者尝试游戏后不会不能自拔。每个班里,被表扬看课外书的同学,几乎占到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强。喜欢上课外书,和看课外书得到表扬,一起形成一种阳光一份雨露,撒向苛求知识文化情感滋养的心田。
喜欢读课外书的同学,在课堂学习中一般敢大胆提问质疑。他们思考的广度深度,比其他同学明显高了一个台阶。
读课外书与游学
实践活动基地上七公里远足课,成了一次难忘的游学经历。
实践基地远足课杨老师,把远足课当成了一种游学。
从路边碎石堆上的黄蒿,说到黄蒿素,说到诺贝尔获奖得者屠呦呦,说到他到广州深圳参加的科技创新博览会。杨老师的话,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家里常做的“丝挠豆豉”,就是用大豆和黄蒿制作的,别有一番风味记在心头。“丝挠豆豉”,不仅是一种佳肴,也有保健功效。
远足课上的同学,好奇心爆棚,碰上一个喜欢观察思考博学多识的杨老师,让人有种“风云际会”的感觉。总有三五个同学,跑前跑后围绕着杨老师,不断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二百多人的远足队伍,杨老师与这几个同学,常常落到最后。其中也有几个同学,在我跟前问这问那,平日里觉得自己学富五车似的,经不住同学再而三的追问,从宇宙生命的诞生到自然界一切的生生灭灭。在这里,不是教室里学生常常回答卡壳,轮到做教师的我常常被问住。被问住的我,没有觉得难堪,而是给了学生一个思考和学习研究的朝向!
两个多小时的远足课,杨老师在同学们不断提问下侃侃而谈。途中休息,杨老师询问我这几个同学平时的情况,我说“这是班里爱提问的优秀同学”!杨老师冲我点头微笑,我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肯定。一种最优秀的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走向观察思考实践探索的道路,并不断勤奋努力。
抗议“捆绑”后的携手
我在课堂上讲:我参加叙事者共读共写活动三年了,每月读一本书,写读后感,每天写一篇教育叙事类文章,已经写了一千多篇文章了,希望同学们与我一路前行。
课下,宗岩同学建议:老师,你不能对我们进行读写“捆绑”,我们每天写作业到晚上十点钟左右,根本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和写作。我说,读课外书就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不至于每天都被羁绊在题海里。宗岩同学想了想,点头说:“老师,有空的时候,我们找你去借书吧!”
像李宗岩这样的同学,还有五六个,他们不仅自己借书,而且帮助同学借书。他们不仅自己看好书,做最好的自己,还督促带动周围的同学更好地在阅读中前行,时时处处做最优秀的自己。闲暇之余,他们多了一些与阅读有关的话题!
他们多次到图书室借书还书,帮助整理书架上的图书,把要掉落的标签粘牢,把要掉下来的书页粘好,时时提醒同学,不要损坏和丢失图书,在紧张的期末复习中,完成图书归还和放回原处的工作。他们在前行中,学会了处理课外阅读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境界中多了一份书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