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388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428:从孔子“必斋如也”谈起

(2019-02-17 22:49:24)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吃”斋,与持斋应该在内涵上没有区别。

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习俗,“吃”与“食”内涵一致。

孔子饭疏食,必斋如也。起初,因为是一种文人的迂腐,在读了相关的儒释道文集之后,其实蕴含着一种人生修养的大境界。看了《楞严经》的“四大清净明诲”和“五十阴魔”,对于孔子的斋如也有了更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也许有人说,你怎么用佛文化去解释儒家文化经典,这是不搭界啊!也许儒释道具体形式上的东西各有特色,但是属于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却是相通的。

斋如也,我可以理解为清净心。不为色香味转,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就阐释了这样的智慧:五色石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等。吃饭,看似司空见惯的小事,也要走心,有一种仪式感融入其中。

现在有一种仪式感,就是晒自己吃玩的照片,留下美食美景和自己当时开心的样子。这是一种走心,还不是仪式感的最高境界。其实,笔者没有让每个人都如此的苛刻,这确实是传统文化中追求的一种境界——无苟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违仁,君子何以成名。

仁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清净心,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每个晒照片的人们,都在展示什么,为什么这么展示,心中究竟期盼着什么,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赞美和追求美好幸福的不断努力。

可能我的修养境界较低,自己看着这些关于吃穿玩的照片时候,除了为亲朋好友被幸福的物质文化生活浸润着之外,没有看到那种更加崇高的朝向。

相反,我观看《爸爸去哪里了》节目时,看到太平洋岛国的一个吃饭场景,岛国的小朋友们,吃饭前都在唱着赞美和感念意义的诗歌,让我们的小朋友不好理解。同行的爸爸,解释的很好,就是这些小朋友们珍惜粮食,感念为他们的食物无私或辛勤付出的一切。

小时候,笔者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体会到诗中的情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的小朋友,到了饭桌上首先看饭菜合不合自己口味。小小年纪,便是冲着色香味去的,很多父母以弄出色香味俱佳的饭菜为能耐。

一个圣贤饭疏食必斋如也,而现在的大人孩子太多的关注了色香味,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当然,现在开明的父母开始关注饭食上的营养价值了。实际上,身体上的营养和心灵精神信仰上的营养,应该是同样被重视的。

吃饭,要“吃”出一种文化来。看了种种“富豪餐桌上的文化”,让我有所震动。特别震动的,是正觉寺的过斋——吃饭。修学一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过斋”。我读了很多的传统文化的书籍,写了大量的笔记和感悟,十几分钟的过斋就把这些文化都包含在里面了。

后来,我特别留心“吃”的文化,确实有了更多的收获。

古人说“吃亏是福”“吃亏就是赚便宜”,现代人可能被弄得一头雾水。实际上,老子《道德经》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已经非常形象深刻地阐释了其中的道理。这里用了一个“吃”字,每个人都可以品味。

中国优秀文化中,激励人们修行上进,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先苦后甜”。虽然没有出现“吃”这个字,不是也与“吃”有了联系吗?没有“吃”下去的品味,怎么知道是苦是甜?

还有,就是有人问过则喜,便称赞他“吃言语”或“吃话”,这是一种修养素质高的表现。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是“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不是也与“吃”有关吗?

有了人“吃亏”“吃屈”憋屈出病来,这个不提倡,提倡的是“消化”掉委屈,在反求诸己中修炼出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来。据说达摩祖师,就有一个“打掉了牙咽肚子里”的民间传说。

“吃”斋,不仅是饭食上的,更是心灵意识言行一切环节和细节中的斋戒。

传统文化中讲“戒定慧”,一切定力和智慧,源于斋戒。所以一切的自我完善提升,就从无所无时不在的“吃”斋开始吧。一个人的“吃”斋和戒定慧的坚守,可以影响更多人向善向上朝向美好幸福的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